馮金宇
摘 要:當前東亞的國際形勢與古代的戰國關系具有相似性,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大師摩根索認為國際關系的核心是以權力界定的利益,這一規律是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基石。國際舞臺風云變幻,而其背后的權力邏輯卻是一以貫之的,因此,歷史研究對于分析今日的國家間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通過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大國關系的比較研究發現,與當前東亞國際格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借鑒“古代中國智慧”來破解今日東亞國際形勢的迷局,甚至預測未來國際關系的走向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關鍵詞:國際關系 東亞形式 戰國歷史 現實主義
合縱連橫
一、歷史的國際關系意義
1.國際關系歷史的理論價值
國際關系,或者國際政治是一門研究國際社會事務與關系的政治科學。現實主義理論認為,國際關系研究的本質是“以權力界定的利益”。對于利益的追求是人性的基礎。這一規律有助于我們理解古往今來國際政治的各種現象,以利益為線索分析國家的對外政策,就會發現其所具有的連續性和規律性。古語有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褪去歷史的時空界限的外衣,我們會發現其背后所蘊含的是相似的權力邏輯。
2.國際關系歷史的現實意義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世界目光聚焦中國,中國問題成為了國際關系界的焦點。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學界正在發起一場旨在創建 “中國學派”的熱潮,實踐的發展召喚著理論的創新。
社會科學的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①建構新概念②提出新方法③挖掘新材料。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若想走出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也概莫能外。筆者認為,發掘中國古代豐富的政治思想和歷史材料,以現代理論視野“再發現”先哲們的“古代智慧”,對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塑造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東亞國際局勢與古代戰國關系
1.東亞國際格局與戰國七雄
國際格局指相對穩定的國際實力結構,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際結構在影響國家間關系的過程中發揮著決定的作用。我國學者閻學通提出其要素在于大國實力的對比及彼此間的戰略關系。
當前,有七個主要大國影響著東亞的國際格局,即美國、印度、俄國、韓國、日本、朝鮮以及中國。而在戰國時代,也有七個大的諸侯國形成了這種多極的“國際格局”,史稱“戰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正如沃爾茲指出,“中國戰國時期那樣一些離我們現實生活好像很遙遠的一個東西,它里邊包括了國際政治的本質和它的形式,而這個國際政治的本質和形式,他認為是驚人地未變?!睆臋嗔Ω窬旨捌湎嗷リP系的角度而言,當前東亞的國際格局與戰國時期大國格局具有相近的框架,這種框架也可以稱為戰國體系。
2.東亞政治力量與戰國七雄
(1)中國與秦國
秦國地處于中原以西,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春秋時期,秦國被認為是弱小國家,經濟落后,文化上的“蠻夷之地”。后來,秦國經過幾代勵精圖治,發展壯大。秦孝公時任用商鞅推動變法改革,國家實力大幅提高,收復了戰略重地河西,秦國開始崛起。通過 “遠交近攻”的對外方針,以“連橫”破解了六國的“合縱”戰略,最終統一了天下。
近代以來,屢受外侮的中國一直處于深刻的民族危機之中,淪為列強瓜分的對象。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民族的獨立,而“改革開放”成了中國歷史的轉折,通過發展市場經濟,推動四個現代化建設,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中國開始崛起。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發展更是駛上到快車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國家力量的提高成為了改變東亞國際局勢最主要的原因。
(2)美國與齊國
齊國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曾是春秋五霸之首。自古以來就憑借其區位優勢,煮鹽墾田而富甲一方。至齊桓公時,齊國已經是疆域廣闊的大國。齊桓公提出 “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代表周天子主持諸侯會盟,齊國從此稱霸。后來,其內部爭權而多次陷入內亂,卿大夫田氏把持了齊國大權。到了戰國初期,田和取代姜氏成為齊國的國君,史稱“田氏代齊”。田齊改變了姜齊的策略,拋棄周的名號,為謀利益不擇手段,將秦國視為其心腹大患。積極推行合縱,遏制秦國的崛起。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二帝,成為戰國最重要的兩個國家。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具有全球性話語權。2016年保守候選人特朗普當選被視為美國全面戰略調整的開端。特朗普多次對華強硬表態,對臺灣、南海問題橫加指責,炮制所謂“印太”概念,進行“中美貿易戰”,未來中美摩擦可能進一步加深。
美國雖然沒有地處東亞,但是其國家力量可以投射于這一地區。美國有著數量眾多的盟友以及遍布太平洋西岸的軍事基地,和強大的跨國經濟實力,在東亞地區的影響深遠,因此,中美關系成為了東亞國際關系的主軸。
(3)日韓朝與魏趙韓
魏趙韓三國具有特殊的歷史淵源,曾同屬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叭曳謺x”之后,三國之間既有聯系,又有沖突。魏國任命李悝推行變法率先強大起來。但是夾在幾大強鄰之間的魏國,經常背腹受敵實力大損。尤其是面對強秦的壓力,使魏國企圖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抗秦,史稱“合縱”。
朝鮮半島曾經是舊日本帝國的殖民地,二戰之后才獨立。朝鮮依靠蘇聯,而韓國投靠美國。隨著美蘇冷戰,日本被美國打造為亞洲反共的橋頭堡。九十年代泡沫破裂后,陷入了經濟停滯,轉而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近年來安倍晉三當選首相,積極推動憲法修改,軍事正常化,增加了東亞的緊張態勢。中日韓朝作為東亞的主體國家,具有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尤其是朝鮮積極發展核武器,迫使韓國更積極地引入美國力量維護其安全。都成為了影響東亞局勢的重要因素。
(4)印度與楚國
楚國是戰國時期的另一強國。春秋伊始,楚國渴望被中原接納,但因地處偏遠,被認為是“諸夏”之外的“夷人”。春秋末期,楚國已經控制了漢水淮河以南的區域,強盛一時。戰國之后,楚國不滿足于“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的霸主地位,北上中原。
印度是次大陸的核心國家,一直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近年來,印度的實力增長很快。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倡始國,在第三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尤其是總理莫迪上臺以來,印度對內推行經濟改革,對外日趨強硬。2016年,印度提出了“不結盟2.0”戰略,主張“印度必須視亞洲為其經濟機會的首要地區”,并提出以印度戰略回應中國挑戰。2017年,中印爆發了“邊界對峙”事件,印度的野心不言而喻。印度素與(蘇聯)俄羅斯交好,近期又與美國炒作“印太”概念。作為潛在大國,在未來對東亞局勢的影響不容忽視。
(5)俄羅斯與燕國
燕國地處東北,遠離斗爭中心,少與中原來往。燕國主要威脅來自齊國,各國變法圖強,唯獨燕國發展緩慢,使齊國認為有機可乘,齊燕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矛盾深重。秦國奉行“遠交近攻”,與燕國交好,但戰國后期,隨著秦滅韓征趙,燕國逐漸感到威脅,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刺秦。
蘇聯解體之后,雖然俄羅斯繼承了其主要遺產,但是實力大減。其戰略重心在歐洲,但近年來也開始重視遠東利益,在積極推進“雙頭鷹東進”戰略,不過目前在東亞地區影響力有限。與美國的傳統矛盾,使中俄兩國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因此兩國關系處于歷史最佳。但隨著中國在東亞進一步崛起,尤其是特朗普上臺之后,美俄互動增加,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三、“合縱與連橫”——古代智慧的現代啟示
古代中國與現代東亞的形勢,不宜簡單類比。但先秦諸子對大國關系的思考以及權力政治的相似性,為我們提供了借鑒的可能。因此,從分析國際局勢,即國際體系的動態趨勢而言,筆者認為戰國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
合縱連橫戰略,是縱橫家面對戰國局勢,提出一套戰略思想?!昂峡v”,就是聯合實力較弱的國家來抵抗強國,主張“天下之士合縱相聚于趙而欲攻秦”?!斑B橫”,就是弱國依靠強國以求自保。通過“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 。
1.合縱戰略與美國的“民主之鏈”
中國實力的崛起改變著東亞的國際格局。而美國聯合其盟友,提出“亞太再平衡”以穩固其在東亞的控制權,遏制中國崛起。通過支持越南,菲律賓等代理人,以日、韓、印為支點,美國企圖打造一條所謂的“民主之鏈”以封鎖中國的戰略空間。其意旨與“合縱”思想,頗具相似之處。而我們根據戰國體系對這一戰略進行分析,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首先,“民主之鏈”上的各國利益分散,聯盟內部矛盾隱現。戰國時,魏國約縱攻秦,卻反而被楚國偷襲。當前韓日矛盾不斷,印度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美國退出TPP更失信于日本,內部利益分歧巨大,美國使用強力迫使各國維持聯合,這是其戰略的內在缺陷。
其次,聯盟難以避免集體行動的難題。公元前287年,齊率領五國聯軍攻秦。但五國難以協調,行至滎陽、成皋,互相觀望,不肯首攻。此時秦將前占之土地歸還魏國和趙國。導致聯軍內部分裂,合縱不攻而散。菲律賓充當排頭兵,卻在中國反制之下“臨陣倒戈”,韓國積極引入“薩德”,但“限韓令”一出,朝野一片狼藉。誰會甘心充當下一個出頭鳥呢?
最后,東亞并非美國的核心利益,干涉成本超過其承受意愿時,隨時會淪為美國談判的“籌碼”。秦滅趙國的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戰,趙國因缺糧向齊楚求援,齊楚怕得罪秦國作壁上觀。特朗普作為商人出身的總統,逐利性強。他炒作“臺海問題”,讓臺灣當局沾沾自喜。殊不知未來很有可能將其出賣,成為大國政治的犧牲品。
2.連橫戰略與中國的“一帶一路”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中國又該如何應對呢?我們依然從戰國體系的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保持穩定發展。在歷史中,秦國是唯一保持長期穩定的大國?!疤锸洗R”、“三家分晉”終結了兩個大國的命運,列寧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前蘇聯也因為內部矛盾而解體。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才是一切國家力量的基礎。
第二、開展靈活外交,提高外交針對性。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策略,不同時與六國為敵。而是重點針對與秦接壤,矛盾突出的魏趙兩國。開展連橫戰略,利用燕齊矛盾,對楚國采取懷柔措施,最終實現分化合縱,各個擊破。目前的“民主之鏈”看似緊密,實則貌合神離。中國應制定靈活的外交策略。壓制頑固,爭取搖擺,鞏固友好。
第三、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密切沿線國家聯系。秦國任用張儀,推行連橫戰略,游說各國親秦,以合作取代對抗,成功破解了蘇秦組織的合縱。戰國時代與當今國際社會具有本質的不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面對美國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外交理念,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加強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以經濟文化合作促進政治互信,文化交往。通過建立“共建、共商、共享”的新全球治理模式,從根本上瓦解美國的遏制戰略。
參考文獻:
[1] 隨著知識積累和學術自覺,中國國際關系學者近年來在宏觀范式出現了開拓性創新。秦亞青的“國際 關系理論”、閻學通的“道義現實主義”和唐世平的“國際政治的社會進化理論”都在大理論的意義上令人矚目。
[2] 閻學通:《國際關系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版。
[3] 葉自成:《國際關系研究中的中國視野》,《外交評論》,2005年第3期。
[4] 司馬遷:《史記·楚本紀》
[5] 劉向:《戰國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