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自公元前16世紀起,瓷器的發展在清代進入了一個登峰造極的時代,是繼宋朝之后的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勞動人民燒造瓷器的技術進入了巔峰時期,數千年的經驗積累,使其制作水平非常高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使當時的瓷器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清代的瓷器裝飾精致華美,充分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
清代瓷器,以景德鎮瓷器為生產中心,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瓷器發展是清代的巔峰時代,其色彩絢麗多彩,花樣繁多,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然而后來隨著清朝國力的衰弱,從道光時期起,瓷器的發展逐漸走向了下坡路,胎質顯得粗松,潔白程度上顯得差了一點,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并無圓潤的美感,顯得笨拙粗重。
二、清代陶瓷的發展
(一)清代初期:順治以前的陶瓷發展
明朝末年連年混戰,對手工業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陶瓷的發展也受其影響巨大。窯廠關閉,匠人四散,直至清王朝統一才得到好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德鎮陶瓷直到順治十一年才恢復生產。因此可以說,清代的陶瓷直至順治時期才初步恢復生產。
順治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發展期,產品具有明顯的發展時期的過渡性特征:胎體比較厚重,制作略顯粗糙器物沿口部分涂醬黃釉,呈黃褐色。順治時期的瓷器從器型、紋飾、釉色等方面均與明代末期崇禎時期的瓷器相似,同時又有康熙時期的特色。
(二)清代中期:康雍乾時期——陶瓷發展的鼎盛期
康雍乾三朝是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由于當時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因此陶瓷的發展也相應的進入了鼎盛時期。
康熙時期的陶瓷是清代景德鎮陶瓷的重點之一。從釉色、紋飾、彩繪等各方面,康熙時期制瓷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其中以“翠毛色”和“寶石藍”為最佳。康熙時期的瓷器發展在整個清代瓷器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瓷器種類極多,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同樣大小的器物要比其他時期要重些。主要顏色有紅、黃、綠、紫、藍、黑等,很少用青花。在后期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輪廓而不填彩。
雍正時期,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制作精巧絕倫,總體風格輕巧俊秀,精雅圓潤。雍正時期,民窯與官窯相比,也有很多制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斗彩”“青花”“顏色釉”等。雍正時期,最名貴的官窯作品傳世極少。雍正瓷器是清代瓷器中最細潔精致的,這與當時統治者雍正皇帝的愛好是分不開的,雍正時期的瓷器胎體極薄,仰光透視略顯淡青色,呈半透明狀。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當時御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燒造瓷器的水平又有所進步,這一時期官窯瓷器以豐富多彩的品種和制作精美而著稱。粉彩瓷中,色地粉彩的制作多于白地粉彩。
(三)清代晚期:嘉慶以后的衰落期
嘉慶以后,清朝的國力逐漸走向衰落,瓷器的發展也相對進入衰落期,無論是從質量、數量還是花色品種從這一時期都開始慢慢下滑,此時的瓷器制造不敢逾越半步,沒有創新,品種遠不如乾隆時期的豐富。
咸豐、同治時期,清代的社會經濟逐步下滑,景德鎮官窯的生產也隨之衰落,工藝變得低下,產品也少了很多。“同光中興”之后,社會經濟有所回升,陶瓷產業也出隨之現了極其短暫的復興,但與康雍乾時期早已不能同日而語。
三、清代瓷器的藝術成就及其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一)清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清代陶瓷不僅延續了傳統的瓷器風格,并且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創新,無論是從造型、紋飾還是技法上都取得了新的高度,并且融合了當時的西洋風格,最終獲得了舉世矚目的藝術成就。在當時,景德鎮官窯瓷器代表著中國乃至于世界瓷器的最高水平。在技術方面來說,清代陶瓷精巧絕倫,不惜工本,精工細作,燒造工藝是歷史的頂峰。在藝術方面來說,清代陶瓷在器型、紋飾等各方面都非常卓越,擁有相當豐富的裝飾題材,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這些紋樣多以吉祥如意的內容為主。例如動物紋樣中象征著皇室的龍紋、鳳紋,表示吉祥的麒麟,瑞獸等;植物紋樣中的牡丹、菊花、仙桃、纏枝蓮紋樣等,這些華美精致的紋樣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更是充滿了中國的傳統美,給現代的設計提供了富有“中國風”的元素。
(二)清代瓷器對現代陶瓷工藝的影響
清代陶瓷是中國封建社會陶瓷工藝的巔峰,無論是從裝飾性來說還是實用性來說,其很多精髓流傳至今。從繁復的紋飾到經典的器型,很多器型沿用至今,并且被不斷的創新,為現代的陶瓷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當今時代,瓷器已經逐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很多用品都是瓷器,例如碗、浴缸、瓷磚等,瓷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用和美的欣賞。在當今,瓷器產品的造型設計越來越具有創造性,產品呈現藝術化、多樣化趨勢。在飛速發展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傳統與現代的相結合,注重傳統美感和現代實用性的相結合。
四、結語
清代陶瓷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世界矚目的,對現代設計的影響也是深遠并且巨大的。從順治時期的承上啟下到康雍乾盛世的百花齊放,盡管最后由于局勢動蕩等原因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但仍然在中國的工藝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傳世作品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世界觀、道德觀,其審美價值很高,不僅是珍貴的文物,更是珍貴的藝術品,是傳統勞動人民創造力、想象力、審美能力的體現。
作者簡介:劉靜遠(1993—),女,籍貫山東省濟寧市,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職位:研究生,學歷(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