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以后,蔣介石向華東、華北乃至東北發兵,中原解放區成為其發兵的重要障礙,也成為全國解放區的前沿。因此,中原地區便成為了國共雙方都十分看中的戰略樞紐。國民黨軍隊利用東北交戰時機,調集30余萬兵力對中原解放區形成了圍困之勢。面對這一形勢,劉少奇投入了巨大精力積極部署中原地區的自衛戰爭,在中原突圍中表現出其卓越的戰略部署才能。
關鍵詞:中原突圍 劉少奇 戰略意識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原解放區成為蔣介石向華東、華北乃至東北發兵的重要障礙,也是全國解放區的前沿,因此它便成為了國共雙方都十分看中的戰略樞紐。從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中原內戰成為全面內戰開始的一個導火索。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國共雙方于1月間達成的《停戰協定》,以30余萬人的兵力首先對只有6萬兵力的中原軍區部隊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原解放區主要是由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在湖北和河南之間開辟的根據地所建立的軍隊,八路軍中原軍區的部隊以及八路軍1945年南下湖南、廣東的部隊這幾部分會合而成。根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王震率領的359旅部隊突破重圍與中原部隊會合,形成了中原軍區。蔣介石當時想把中原軍區當成他手中的一個人質,壓迫共產黨讓步,如果不讓步,就消滅中原軍區。因此,當時共產黨領導的中原軍區的命運牽動著全國解放區的軍民。為了緩和中原地區的危險形勢,中共方面當時做了很多努力。如,周恩來曾多次同美國和國民黨的代表進行談判;周恩來前去看望了被國民黨特務打傷的愛國民主人士馬敘倫等代表團成員;按照以往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毛澤東的侄子毛楚雄跟著談判團去同國民黨追擊部隊談判,卻被胡宗南下達的密令全部活埋。即便這樣,中國共產黨仍然沒能阻止全國內戰的爆發,中原突圍已是大勢所趨。面對這種形勢,劉少奇積極部署中原地區的自衛戰爭,在中原突圍中表現了其非凡的戰略部署才能。
一、具有先見之明的戰略意識
中原地區地處中國腹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軍隊放手在關外大打的同時,在關內也不曾閑歇,利用東北交戰時機,調集30萬兵力對中原解放區形成了圍困之勢。面對這一形勢,劉少奇在解決東北問題的同時,也投入了巨大精力部署中原地區的自衛戰爭。
中原根據地毗鄰國民黨統治區,該地區戰略地位險要,是晉冀魯豫、山東、華中等根據地的重妥屏障。因國民黨軍隊大多集中于大西南地區,其要東下華東,北控華北和東北,中原地區是他們的必經之地。
對于這一地區的極端重要性,中共中央和劉少奇早有充分認識,曾幾番召開會議研究處于此地的五師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而中原李先念部新四軍第五師,是在劉少奇領導的中原局和華中局直接領導下發展起來的,主要活動在鄂豫地區。
1945年9月4日,劉少奇致電鄭位三、李先念等,指示他們放棄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集中力量整編軍隊,集全力爭取整編一、二萬主力軍隊放在手中,做到有備無患,來應對形勢的變化。在致電中,劉少奇同意新四軍第五師師部及一部主力轉移到四望山機動位置,并指出:“在目前,你們想創造主要鞏固的根據地,是不可能的。你們現在的中心任務是整編一二萬主力軍隊,放在手中。有了這個主力,總是有辦法的,望你們集全力完成這個任務。在原來的根據地,應設一切方法堅持”。
二、具有調兵遣將、組建中原軍區的軍隊意識
由于中共在南部的兵力相對零散,散落于國民黨統治區的包圍之中,劉少奇決定積極防御,調南方部隊北上靠攏中原李先念部。他首先調動的就是原來被派南下的王震部。1945年9月6日,劉少奇致電中共和談代表團,指出:王震部在湘粵邊行動已經非常困難,原定的創造廣東五嶺根據地的任務已經不可能完成,現在同意他們北上靠攏李先念部。9月10日,劉少奇指示河南區黨委,在情況危急時,可南下與李先念部會和,再圖以后,并且授意他們直接與李先念、鄭位三等取得聯系,商量轉移事項。他致電指出: “中央贊成河南主力及大部分干部在情況嚴重時,第一步向南轉移與五師靠攏,以后再相機發展。望即與鄭(位三)、李(先念)直接聯絡靠近,規定行動計劃。河南部隊及五師部隊留在黃河以南行動有極重要戰略意義,它直接配合華北與長江下 游我軍的作戰,所以不應退過黃河以北來。”
為了策應王震的南下支隊北返,根據劉少奇的指示,鄭位三、李先念率領新四軍第五師發起了桐柏戰役,在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圍困下以優勢兵力采取包圍分割戰術,取得了難得的勝利。此次戰役五師共殲滅敵人二千余人,并且先后攻克桐柏、棗陽、新野等縣城。10月24日,五師同兄弟部隊來了一場大會師,從廣東北返的王震率領的八路軍第359旅南下支隊,從河南中部南下的王樹聲率領的嵩岳軍區部隊,先后抵達桐柏山區。三軍大會師,在劉少奇的指示之下組建了中原軍區,軍區部隊總數達六萬多人,由李先念任司令員、鄭位三任政治委員。
三、具有運籌帷幄、鼓舞士氣的全局意識
劉少奇預計到中原軍區駐留中原的困難極大,但作為考慮全局的關鍵決策者,他必須鼓勵他們留下來,頑強駐守。他首先給中原軍區分析了駐守中原的戰略意義“河南部隊及五師部隊留在黃河以南行動有極重要戰略意義,它直接配合華北與長江下游我軍的作戰,所以不應退過黃河以北來。”同時,也對中原軍區面臨的任務之艱巨、環境之困難給予了充分的認識和估計,他指示“一切干部應有充分的艱苦斗爭的準備”。另一方面,作為統領全局的領導者,他對駐守中原的有利條件也做了論述,那就是國民黨蔣介石的困難也有很多,并且我軍善于做群眾工作。他指出國民黨蔣介石還“要集中主力對付華北及長江下游我軍,只要你們很好注意群眾紀律,改善與人民的關系,你們在鄂豫皖三省以至陜南地區是完全能夠長期勝利堅持的。”
劉少奇深諳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內容,在敵軍數倍于己的中原地區長期駐守,他指示要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軍事原則。要避敵主力,隱蔽我軍主力,在有利時機殲滅其較弱部分。關于如何在艱難的中原立足、打仗,他還鼓勵五師的將士們反復研讀討論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作為以后作戰的指導原則。1945年10月10日,就作戰的指導原則,劉少奇致電鄭位三、李先念:“日本投降,你們以后作戰的對象,將是國民黨軍隊。”“對頑作戰,應選擇在有利條件下進行,并必須以超過敵人五六倍的兵力與之作戰,然后才能保衛敵之一路或一股,干凈全部殲滅之。切忌在與敵人兵力相等或少于敵人兵力的情形下和敵人作戰。就是我們必須以五六個團去打敵人一個團,以五六連去打敵人一個連,如此才能殲滅敵人,而不只是擊潰。如果敵人有五六個團分幾路向我前進,而我亦只有五六個團,我不要平均分配兵力幾路去抵住敵人,我們必須以極少的兵力去鉗制敵之主力,而以我極大的主力去打擊敵人比較弱的一路,如此我們才能殲灰敵之一路,這就是毛主席的以多勝少的原則。…… 今后你們環境相當 困難,將更多的依靠你們在作戰上的正確指導,才能打開你們的局面,并取得勝利。”
五師孤懸敵后,被層層圍困,不僅要面對國民黨的軍事進攻,還面臨著巨大的經濟補給困難。劉少奇不僅在軍事上為五師提供作戰的指導原則,還盡力組織其他解放區在財政上給以援助。關于五師的經濟困難,劉少奇提到“他們確實無法自行解決,望華中、山東及太行盡可能給五師以財政支援”但由于國民黨的層層封鎖,這些本就有限的援助很難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具有顧全大局的戰略配合意識
劉少奇認為,平漢、隴海這兩條鐵路的沿線將是同國民黨軍隊與我軍決戰的地帶,五師處于外線,能夠在戰略上直接配合華北、華東戰場。他還舉例說明五師在全局上的戰略意義,讓五師充分認識到駐守使命的重要性,告訴其在豫南、鄂北的行動吸引了劉峙五六個軍,使蔣軍不能集中兵力迅速北上,因此大大減輕了劉伯承在平漢線北段的作戰壓力,為其勝利創造了條件。盡管五師自己可能取得不了多大的勝利,甚至可能付出高昂的代價,但在整個戰場戰略配合上的作用是極大的。 因此,他鼓勵五師仍在豫南地區繼續駐守,不到萬不得已不做大的轉移。中原突圍并不是中原一個地區的戰局所造成的,而是敵我雙方戰爭全局推移的必然結果,劉少奇既看到中原作戰區與其他戰區之間的聯系,更進一步看到各作戰區之間勝負得失的互相轉化。在中原地區,確實是損失了,而在晉冀魯豫、在晉察冀、在華東,又因得到中原部隊的大力支持而獲得了重大的勝利,前后5次戰役,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在16萬人以上。所以,劉少奇說:“過去五師(指中原部隊)在十分困難的斗爭中,雖受到大的損失,但它完成了當時極重要的牽制敵人的任務,他們損失時,是有代價的”。
五、具有應對形勢的溝通協作意識
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原軍區火藥味越來越濃。1946年4月下旬,劉少奇通過一些渠道獲悉國民黨即將對我中原軍區動手的消息,而且是一心要將中原軍區徹底殲滅。作為主要負責人,他沉著應對,冷靜思考,有條不紊地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一方面,致電周恩來、葉劍英,請他們向國民黨、美方代表提出抗議,做政治上的斗爭。同時在報紙上敬告全國人民,表明我方立場,如我五師受到圍攻,我方不得不做出判斷:國民黨方面再次重新發動全國性的內戰,這一行為引起的一切后果應當由國民黨負全責。另一方面,劉少奇對合法的政治斗爭并沒有做過高的期望,他囑咐五師仍然要做最壞打算,通知鄭位三他們速做準備,在5月5日以前完成轉移的一切準備工作。關于轉移方向,劉少奇認為由于國民黨已有準備,向東或向北都很困難,“似應以一部向東,一部留原地分散堅持游擊,主力向西到鄂西、陜南、豫西地區為適宜”。他同時致電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張鼎丞、粟裕和譚震林,要他們速做準備,嚴加戒備。接著,劉少奇又致電葉劍英、羅瑞卿并周恩來,請他們立即向國、美兩方提出嚴重警告、交涉由執行組迅速接運五師傷病員到華北,并請求執行組速赴前線監視國民黨軍隊行動,對這一陰謀進行制止。接到劉少奇電報后的周恩來,立即訪晤國民黨政府軍令部長徐永昌,揭露國民黨準備消滅五師的陰謀;同時劉少奇電悉馬歇爾,要求立即采取有效辦法、制止對停戰協定的任意破壞。
中原緊張局勢得以暫時和緩,這就給中原軍區提供了準備突圍的寶貴時間。
六、結語
劉少奇部署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堅持斗爭,贏取了空間和時間上的有效優勢。中原軍區,威脅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帶,牽制國民黨軍北上,對各解放區起了重要的屏障作用;國民黨軍不得不大量留在中原與我軍較量,遲滯了北上決戰的時機,這就為北方各解放區作好自衛戰爭的準備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如李先念在近四十年后回憶道:“在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的10個月時間內、中原我軍的六萬英雄兒女,把國民黨30余萬軍隊牽制在中原地區,這就有力地支援了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兄弟部隊,為做好迎擊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現如今我們再次回顧中原突圍,它在黨史、軍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原突圍粉碎了國民黨妄圖聚殲我中原軍區的重大陰謀,這足以證明黨中央和中原局決定中原軍區舉行突圍,選定主力向西的戰略轉移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中原突圍是黨中央、毛主席在中國革命重大轉折關頭的英明戰略決策,劉少奇在部署中原突圍方面亦表現出其卓越的戰略部署才能。同時,中原解放軍的英勇犧牲、艱苦斗爭精神也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敬。
作者簡介:李曉劍(1977-),陜西西安人,延安革命紀念館副館長,文博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延安革命史、中共黨史。陜西延安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