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甜
摘 要:生產資料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是對人們從事生產活動過程中所占有的生產資料的情況角度出發,來研究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的理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資料所有制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本文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內涵、新形式下面臨的挑戰和發展以及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形成的意義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其發展過程。
關鍵詞:生產資料所有制 現代科技革命 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
一、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正是揭示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只有把握了生產關系,才能從本質上根除貧窮,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共有。資本主義背景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屬于資本家所有,喪失了生產資料的無產階級只有在資本家的支配下才能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生產的現象進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生產資料成為資本家剝削雇傭勞動的手段,表現為生產資本。馬克思研究所有制問題的動因是對物質利益問題的關注,思想淵源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所有制思想,所有制理論的形成發展階段經歷了萌芽、形成及發展三個階段。
二、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又決定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異體現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以所有制、分配方式體現的基本生產關系,又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實現形式表現出來,從而表現為具體的經濟體制層面,它與實際的經濟運行緊密聯系。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經濟制度是人類歷史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反映社會經濟采取的資源配置方式。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經濟體制既受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其他因素如經濟結構、文化傳統、管理水平等的影響。
三、現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現代高新技術的普遍應用,生產力的提高,生產資料所有制已經不同于馬克思提出此理論的時期那樣全部歸資本家所有。股份制,集體所有制,國有制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相繼存在。不再是以往單純的生產資料全部歸私人所有的形式,這一結果顯然對馬克思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的提出帶來了重大的挑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自然產生的兩極分化”與“政策失誤造成的兩極分化”要從生產資料所有制這個根本層次上、從財產分配這個核心層次上、從按勞分配為主體這個直接作用層次上來解決兩極分化的結果
(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從進入生產過程開始,就已經隸屬于資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換關系的背后,是資本對勞動的實際支配和控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采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促使工人自覺地服從資本家的意志。制定了一些制度,如職工參與決策;終身雇傭;職工持股等。科技革命以后傳統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他們控制無產階級的實質身份并沒有發生改變,只是由于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勞動方式發生了新的轉變。
(二)我國所有制經濟的類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科學技術進步后,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隨之而來的經濟成分也出現很大改變。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占據我國經濟的主導地位。非公有經濟:包括私有經濟、港澳臺經濟、外資經濟; 混合經濟,如股份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等,混合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萬分也屬于公有經濟等交互存在。
四、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在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發展
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提出后,整個世界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階段。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列寧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在列寧領導下,以及后來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所有制經濟形成的基礎。隨著現代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發展,無論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是以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形式都不是單一的,能夠體現國家本質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其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是宏觀經濟制度概念。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科技革命的到來,黨的歷屆主要領導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所有制理論,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及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有多種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等內容。同時,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也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更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變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61頁。
[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190頁。
[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編寫組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4] 顏惠箭.《資本論》中商品拜物教的主體探析[J].學術交流,2017,(04):134-138.[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