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恩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后砌填充墻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提高后砌填充墻質量標準的措施,對工程技術人員正確采取有效方法,減少后砌填充墻質量問題的產生提供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后砌填充墻 墻體開裂 質量問題投訴 水平系梁 PDCA
框架結構和剪力墻結構中的后砌填充墻在實際施工中被廣泛應用,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分隔和維護結構,而因后砌填充墻質量問題引發的質量投訴近年來逐步上升,一般占到同時期質量問題投訴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問題是填充墻開裂、隔聲性能差等問題,有的工程后砌墻開裂問題還十分突出,造成群眾上訪投訴,影響社會穩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后砌填充墻的設計標準低、材料標準低、施工標準低、管理標準低。因此,提高后砌填充墻的質量標準,減少常見質量問題的發生,是提升工程質量和工程品質的重要工作。
1 提高后砌填充墻的設計標準
1.1設計單位在設計后砌填充墻時,要優先選擇施工簡便、易于保證質量的設計方案、建筑作法和墻體材料。要制定質量常見問題治理設計專篇,深化后砌墻體細部設計,明確后砌墻體材料標準、節點構造詳圖,并向施工單位做質量常見問題防治技術措施設計交底。
1.2 設計圖紙應明確填充墻砌塊、砌筑砂漿、抹灰砂漿、鋼筋、預埋件、混凝土等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標和施工做法。此外,設計圖紙應明確填充墻墻體的最小厚度、保溫性能、隔聲性能、傳熱系數等指標。只有將后砌填充墻的各項設計指標具體明確,施工時才會有據可查,質量標準才會統一。
1.3 設計圖紙應明確填充墻與主體結構(梁底、剪力墻邊、柱)的具體連接方式、做法,明確填充墻中的構造柱、抱框柱及水平系梁、窗臺梁、門窗洞口過梁的數量、位置、規格。
1.4 填充墻應沿全高@500㎜~@600mm設2Φ6的拉結筋,拉結筋伸入墻內的長度,宜沿墻全長貫通。應在底層與頂層門窗洞口過梁上方及窗口下第一道水平灰縫內設置3Φ6拉結筋,兩端伸入墻內長度不小于600mm。當用主體結構的鋼筋混凝土梁或圈梁代替過梁,窗口下采用鋼筋混凝土窗臺梁嵌入兩端墻體各不小于600mm,或采用通長現澆鋼筋混凝土窗臺梁時,可不另設拉結筋。其他各層宜按此要求設置拉結筋。
2 提高后砌填充墻的材料標準
2.1 實踐證明:后砌填充墻的砌塊齡期不夠就急于上墻砌筑,砌塊的收縮應力未完全釋放,砌體砌筑完成后,砌塊在后期仍然存在收縮情況,是導致墻體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混凝土空心砌塊、輕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塊,砌筑時產品齡期不應小于28天,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蒸壓粉煤灰磚、蒸壓灰砂磚等砌筑時,自出釜之日起的齡期不應小于28天。施工單位應合理安排施工組織和工程進度,應在砌筑前一個月將砌塊進場,在工地現場進行放置、陳化,砌塊數量應能夠滿足一個月施工。
2.2施工現場所使用的每批砌塊材料應有產品合格證、產品性能型式檢驗報告、進場復試報告。進場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還要注意不得有未切割面(砌塊生產時與模具的接觸面),目的是為了防止砌塊表面留存有模具上涂刷的油脂或脫模劑,造成砌筑時與砂漿粘接不牢。
3 提高后砌填充墻的施工標準
3.1 砌塊砌筑前應按設計要求及施工要求進行試排磚,并繪制排磚圖。排磚圖應符合施工和驗收規范的規定,兼顧施工方便,確保砌筑質量。每道墻砌筑時應在現場張貼或懸掛排磚圖,并配以施工操作文字說明,作為作業指導書和技術交底指導工人砌筑。未懸掛排磚圖的不得進行砌筑施工,墻體砌筑時應設置皮數桿。嚴禁工人手工砍削砌塊,應采用專用工具切鋸砌塊。洞口兩側應選用規格整齊的砌塊砌筑。
3.2 在墻體半高處應設置與柱連接且沿墻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13.3.4條規定:墻高超過4m時,墻體半高處宜設置與柱連接且沿墻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一般情況下砌體每日砌筑高度不應超過1.5m。二是水平系梁對豎向裂縫的產生起到極大的約束作用,有的墻體即使產生了裂縫,因為水平系梁的存在,也不會產生上下貫通的裂縫。
3.3 墻體與混凝土梁、柱、墻的交接部位,應在施工方案中明確具體施工工藝標準,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不同基體材料交接處產生開裂。填充墻頂應與框架梁緊密結合,頂面與上部結構接觸處宜用一皮磚或配磚斜砌楔緊填,充墻封頂的塊材應在墻體砌筑完成15天后斜砌。
3.4 墻體抹灰前應清除基層浮漿、灰點等雜物,宜采用滾漿、機械噴漿、拍漿等工藝進行拉毛處理。抹灰過程中應控制好每層抹灰厚度和抹灰強度。抹灰完成后應加強養護,宜用噴霧器對抹灰墻面進行養護,不得用水管直接沖刷墻面。
3.5不同基體材料交接處抹灰時應增設鋼絲網片,每邊壓墻寬度不小于100mm。墻體抹灰時宜滿掛抗裂網。樓梯間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墻,應全部采用鋼絲網砂漿面層加強。
3.6 在墻角易于磕碰磨損部位,宜做塑料或鋼板網護角,提高裝修面層的強度等級。
3.7加氣砌塊墻體用于衛生間等潮濕房間的墻體時,宜在墻面上做防水層。
4 提高后砌填充墻的管理標準
施工單位應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識別和分析影響后砌填充墻質量的各種因素(人員、材料、機械、工法、環境、檢測),完善墻體砌筑的過程控制,按照《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GB/T19001-2008)中關于過程方法和PDCA的理念建立“制定方案→技術交底→具體實施→檢查驗收→問題整改”的管理模式,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持續改進和提高工程質量。
結語: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論斷,針對工程質量來說,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住房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質量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人民群眾對住房的結構安全、使用功能、居住品質和居住環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從“有房住”到“住好房”的質的提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后砌填充墻的設計標準、材料標準、施工標準和管理標準,是減少后砌填充墻質量問題的發生,讓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滿意房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