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芳
摘 要:產業扶貧是我國精準脫貧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 碭山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在當地經濟發展及居民脫貧摘帽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也存在著政府管理不到位、勞動者素質低、產品形式單一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五大優化路徑,為該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碭山縣 食用菌 產業扶貧 發展路徑
一、發展概況
(一)碭山縣基本情況
碭山縣,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安徽省宿州市下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地大力推行精準扶貧政策,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
碭山縣位于四大省交匯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同時,該地區受黃河影響,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且氣候適宜,為該地區高質量水果種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碭山縣因此被稱為“世界梨都”。在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碭山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產業扶貧與電商扶貧相結合,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碭山縣食用菌產業扶貧發展概況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碭山縣充分利用其廢棄果樹枝條及其他自然資源優勢,分別在李莊、唐寨、玄廟三個地區建設了食用菌產業扶貧示范園區,將各類果樹廢棄枝條作為香菇等食用菌的培養基,從而在縮減成本,提升食用菌質量的同時,有效提高了當地環境效益。該縣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的舉措為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為安徽省內其他貧困縣乃至全國各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扶貧提供了良好的可復制樣本。基于此,團隊成員于5月31日-6月1日跟隨指導老師前往碭山縣調研。總結碭山縣食用菌產業扶貧發展狀況如下:
(1)產業示范園
碭山縣積極整合資源,分別在李莊等三個鎮試點建立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園區,據了解,李莊鎮產業園每畝可囤放菌棒1萬至1.2萬棒,產鮮菇2萬斤以上,收入7萬元左右,平均每袋利潤2至3元,純利潤達3萬多元。該示范基地的勞動力大多為當地貧困戶,大約可帶動800-900人次就業,每人每天工資約為50元,每月工資可達到1000元以上,從而幫助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盡快脫離貧困。
(2)電商平臺
近年來,碭山縣抓住發展機遇,通過將電商平臺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打造特色品牌,擴大產品市場。2015年,碭山縣開始嘗試利用電商渠道銷售當地農產品。通過兩年的發展,目前,該縣已建成較為成熟的電商平臺21家,大小電商企業將近千家,從事物流相關服務的企業數量也迅速增長,當地從事電商的勞動力日益增多。
二、發展優勢
(1)政策優勢
碭山縣為安徽省19大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其經濟發展受到政府的關注及支持。當地政府針對該地發展食用菌產業提出了系列規劃及目標,同時出臺了眾多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及當地貧困戶參與特色產業種植。此外,政府還積極加強與各地區聯系,做好當地特色產業的宣傳推廣工作,從而加快了當地產業發展的步伐。
(2)資源優勢
碭山縣為水果之鄉,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果樹枝條。由于處理過程繁雜且易產生其他成本,大部分果樹枝條都被堆積在道路旁,從而對環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而食用菌的培養,恰好使原本的閑置資源得到利用,大量的果樹枝條被碾碎制作成菌棒,成為食用菌培養基,在減小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了當地食用菌的質量,有利于當地打造獨特的食用菌品牌,此外,該舉措順應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能夠使該縣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三、存在問題
(一)政府管理有待加強
碭山縣政府對當地產業扶貧給予了大量支持,但仍然存在著某些不足。其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方面,當前我國食用菌市場競爭激烈,許多省份在食用菌種植上優勢較大,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深刻分析當地優勢的情況下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明確當地產業扶貧總體方向及具體策略,引導當地企業及居民參與產業發展,而碭山縣政府在產業發展規劃方面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在當地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上,缺乏有效監管,菌種及菌棒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不利于該地打造特色品牌產品。且部分企業過度追求利潤,出現菌棒質量低下不出菇等問題,不僅給農戶帶來損失,還導致農戶參與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下降。此外,資金是當地進行自主研發及打造品牌的必要條件,該地政府對于食用菌產業的資金投入仍需加強。
(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
龍頭企業在貧困縣產業扶貧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碭山縣政府十分重視食用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食用菌龍頭企業的發展。但在其實際發展過程中,參與食用菌種植的大型企業并不多,且大部分企業的規模較小,生產技術較低,在食用菌種植上并無太多經驗,往往出現資金投入大但產出低等情況,無法帶動當地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人才欠缺,技術需改進
食用菌產業與其他農業存在較大區別,其對于技術的要求更高。碭山縣為國家級貧困縣,當地食用菌產業從業人員大部分為本地貧困居民,其知識水平較低,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差,因此,碭山縣的菌種大多從外購買,菌種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由于本地貧困戶難以充分滿足食用菌種植在技術上的要求,導致當地研究及生產人員匱乏,該縣不得不聘請外地專家做技術指導,資金投入較大且難以形成本地化的人才隊伍。
在政府及企業培訓機制上,雖然該地政府和企業已意識到人才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的重要性,但并未真正找到有效的人才培訓手段,培訓成本增加的同時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產品形式單一
目前,碭山縣食用菌產業仍處于探索階段,在菌種的選取及產品生產加工等方面還存在眾多難題。該地目前仍以新鮮香菇銷售為主,從事香菇加工的企業較少,產品產業鏈較短,限制了生產效益的提高。此外,在菌種的選取上,該地主要種植品種為香菇,姬松茸等品種還處于嘗試培育階段,但總體而言,該地食用菌種植品種較為單一,難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
四、優化路徑
(一)政府規劃
首先,當地政府應當將食用菌產業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政策充分結合,在充分理解國家政策內涵的前提下,把握發展機遇,針對企業及當地貧困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幫助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步伐。其次,應當制定清晰的發展規劃及出臺詳細的指導措施,明確當地食用菌的發展方向,保障該地產業扶貧的順利進行。第三,為對該地食用菌產業形成一定引導和帶動作用,政府應針對食用菌產業建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同時支持當地行業協會的發展,使當地食用菌產業朝著規模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二)加快技術研發
為做好當地食用菌的研發及生產加工工作,一方面,當地政府應當增加科研資金投入,加強與科研院所及安徽省各高校的聯系,不斷完善當地科研專用設施,提高食用菌研發及加工水平與效率,培養品種多樣、質量上乘的菌種以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應當重點培養龍頭企業,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關注國內外食用菌發展狀況,重視市場需求,擴大食用菌產業種植規模,實現產業化發展。
(四)加強人才培訓
政府應鼓勵企業與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聘請專家進入當地對有意愿且素質較高的農戶做技術指導,盡快培養一批本地化的技術人員,以便后續研發工作的開展。此外,積極開展針對農戶的培訓工作,改善當地食用菌產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在提高勞動效率與產品質量的同時,提高貧困居民收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及居民脫貧摘帽。
(五)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
碭山縣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發展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 政府應當形成統一的食用菌產業生產及加工標準,推進建設食用菌產業示范基地,使當地企業及居民明確發展方向,同時加強食用菌加工監管,保證當地食用菌品質。第二, 提高菌種及菌棒質量,發展本地菌種培育及菌棒加工, 提高生產及加工技術,打造地區特色品牌,同時做好品牌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及新興媒體作用,不斷提升當地食用菌產品市場競爭力。第三,與大型加工企業進行合作,積極發展食用菌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當地經濟收入;同時,將食用菌生產加工與旅游業相結合,建立食用菌產業園區,帶動食用菌觀光旅游產業,實現產業扶貧與旅游扶貧的統一。
五、結語
碭山縣食用菌產業使當地廢棄資源重新得到利用,是帶動當地貧困居民脫貧致富、實現地方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近年來, 該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但其產業扶貧過程中仍存在政府管理不到位、龍頭企業作用弱、技術人才匱乏、產品形式單一等問題。隨著當地政府及龍頭企業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完善,當地食用菌產業必將朝著產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從而為當地精準扶貧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冀憲武,張勇,李毅等,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8,46(06),1035-1038
[2] 顧長旻,董謙,孫志波等,山區貧困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3),30-31
[3] 侯瑞明,食用菌的經濟價值及其加工利用分析[J],農產品加工,2018,(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