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亮
摘 要:本文立足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縱觀“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對外語言傳播現狀,以荷蘭為例,分析研究我國對荷進行語言文化傳播的優勢以及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普適性的語言文化傳播策略,為我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更好地進行對外語言文化傳播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 語言傳播 一帶一路 荷蘭
一、對荷語言傳播優勢明顯,展望未來發展挑戰重重
(一)對荷傳播優勢顯著
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采取一些舉措來支持荷蘭中文媒體、荷蘭中文教育的成長。同時,荷蘭政府也通過出臺各種政策,積極推動漢語教育在荷蘭的發展。
1.中國政府全力推動
我國政府對眾多在荷中文媒體予以各方面支持,密切關注荷蘭中文媒體的發展與動向。駐華使館等部門多次邀請荷蘭各大中文媒體前往使館參觀并召開座談會,聽取各大媒體的意見和建議,努力與荷蘭中文媒體保持良好關系。
眾多荷蘭中文學校同樣也受到了我國政府的扶持。我國政府組織編寫了眾多版本的漢語培訓教材,如《中文》、《新實用漢語課本》等等,為荷蘭中文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支持。此外,國僑辦組織的“海外華文示范學校”評選活動也有效推動了荷蘭中文學校的發展。
目前,對外漢語教育也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入大學招生和教學體系中,眾多高校均已開設了對外漢語教育專業。此外,《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于1990年正式頒布,進一步確保了對外漢語教師隊伍的資質。
2.荷蘭政府鼎力支持
荷蘭政府在推動中文教育和中文傳播方面同樣不遺余力。2018年,荷蘭中文國家考試將開始正式實施,該考試面向荷蘭中學VWO學生,分為A1、A2兩個等級,包括筆試和口試,通過該考試的學生還可以申請一定的學分補償。此外,荷蘭萊頓大學的漢學院與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高等職業學院的東方語言系的中文部均由荷蘭政府方面出資建立,兩者是荷蘭中文教育中的重要支柱,為荷蘭高等中文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荷蘭漢學基礎深厚
荷蘭對漢學的研究已有悠久的歷史,自十七世紀荷蘭就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的國家。荷蘭萊頓大學中文系歷史悠久,多年來培養了戴聞達、高延等眾多杰出的漢學家。
(二)未來發展面臨挑戰
1.對外漢語教師流動性及專業性問題
由于外派教師在國內都擔任有自己的職務,所以在任期方面有一定要求。其中,孔子學院志愿者教師的任期通常僅為一年,原則上不能超過三年;專職教師任期為四年。教師的頻繁更換造成了一些教師的工作剛剛步入正軌,就面臨需要尋找新教師來接替其工作的問題。此外,一些使用小語種的國家還飽受語言人才短缺的困擾。對于一些使用小語種且英語普及率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專業的小語種人才顯得十分稀缺。
2.對外中文媒體影響力及知名度不足
荷蘭的中文媒體數量雖多,但影響力和知名度較低。紙媒方面,《中荷商報》、《聯合時報》等媒體的受眾絕大部分是在荷華人,發行量有限,并沒有在荷蘭主流社會中產生太大影響。新媒體方面,以“荷樂網”為首網站和自媒體主要為新一代的旅荷華人和留學生等群體服務。這些中文媒體在受眾、知名度和影響力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局限,更大程度上屬于在荷華人自娛自樂的性質,沒有真正達到向海外進行語言傳播的預期效果。
二、“一帶一路”倡議前景廣闊,語言傳播策略助力發展
(一)改善漢語教師選派機制,培養更多杰出專業人才
針對孔子學院漢語教師更換頻繁、流動性大的問題,可以從政府層面進一步完善外派志愿者和專職教師的選派機制。例如適當延長教師任期,或允許部分表現優秀的教師長期擔任該職務,對任期制進行一定調整。
此外,在人才資源方面,大力推動小語種專業教育,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推進培養充足的語言人才。同時,在一些語言專業優勢院校,開設對外漢語輔修或雙學位課程,鼓勵更多小語種專業學生輔修對外漢語相關專業或進行對外漢語專業深造。
(二)借助中資企業經濟優勢,助力我國語言傳播發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落實,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逐漸在“一帶一路”各國生根發芽。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發揮這些企業的作用,通過這些跨國企業進行語言傳播。例如,鼓勵企業員工進行多語種交際,在工作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傳播漢語的影響;同時,加強面向外籍員工的漢語培訓,在傳播漢語的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同事間的協作,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
(三)發揮新型文化形式長處,增強語言文化傳播實力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越來越多新形式的中國文化開始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走出國門,并受到世界各地民眾的追捧。首先,中國的網絡文學近年來在國外大受歡迎。以Wuxiaworld為代表的中國網絡文學英譯網站在海外點擊量頗高,受到眾多國外讀者的歡迎;亞馬遜也將在其書店推出中國網絡小說專區。此外,中國的綜藝節目也受到越來越多國家觀眾的歡迎。湖南衛視《歌手2018》節目在菲律賓影響巨大,節目相關視頻在Youtube菲律賓區排名一度占據榜首。面對這種態勢,我們可以借助政府力量,面向海外群體翻譯并推廣中國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和電視節目作品,以這種國外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更加有效地傳播中國語言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