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沖
摘 要: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一直在穩步進行之中,但由于近年來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我國的農村社會政策已經出現了不適性,急需進行改革與創新。本文就我國農村社會政策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了農村的全面建設,提出農村社會造成的改革和創新的方案。
關鍵詞:農村 社會政策 改革與創新
一、農村社會政策建設對當前我國社會建設的意義
農村社會政策建設要圍繞農村發展的根本任務,即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經濟基礎是發展農村建設的前提。我國社會政策的建設可以使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與創新,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還可提高其精神素質和文化素質。農村發展的重點在于深入分析市場需求,達到供給側結構改革效益最大化,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這就是農村社會政策建設的最大意義。
二、農村社會政策建設現狀的三維視角分析
2.1 社會政策分析的三維視角
我國的社會政策經過時間與實踐,已不斷地規范和完善。但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發展中的國家這一社會地位沒有改變,我國的社會政策相應的也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仍存在以一些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根據橫向和縱向以及過程問題的分析可知,如何提高農村與城市的基礎設施的關聯性,提高農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以及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如對于農村特色小城鎮,發展相應的旅游業等城鎮化建設是我們社會政策的主攻方向。
2.2 農村社會政策建設現狀的三維視角分析
(1)縱向問題。我國農村的社會政策缺乏一個整體的宏觀調控,導致目前新農村建設政策多且雜,并沒有落到實處。如我國的社保費用過高,導致企業以及個人的負擔較重,以及為了農村人民更好的解決看病和養老問題,建設了眾多養老床位,但是調研結果與市場投入有偏差,結果導致養老床位空置率非常高,沒有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使得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低。地方政府僅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了農村社會政策的重心是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提供公務物品和公共服務。
(2)橫向問題。我國社會政策從橫向角度看,囊括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卻未建立一個可以有效整合所有政策的體系。并且只做到了基本全面,如對農民的社會保障就未包括在內。最明顯的社會現象就是農民工雖在城市工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出力,卻沒有納入城市的正常居民范疇,未享受應有的待遇和補助。且農村的居民所得到的福利與城市居民也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問題都是我國農村社會建設存在的橫向問題。
(3)過程問題。我國的農村社會政策的過程由于眾多因素,如實施者的素質不高,實施過程中的溝通不恰當,不能很好的理解社會政策的內容,使內容與實施有偏差,且上級下達的財政政策有時不符合當地農村的實際發展,而縣、鄉、村的農村干部卻不懂得合理變通,導致農村政策失效,社會政策的運作沒有達到高效實施,運作效率低下。過程問題也顯示出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成效不高,處于嚴重浪費的狀態。浪費國家的財政撥款嚴重的影響了農民對政府以及國家的能力評估。
三、全面推進農村社會政策的改革與創新
3.1 農村社會政策的縱向改革與創新
縱向改革與創新實際上是一項長遠的戰略性發展任務。中央政府要加強對農村以及農村的社會政策的重視,讓中央的公共財政政策偏向農村,財政部門應該按照多給予的財政方針,不斷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入。積極推動農村社會政策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從法律上保障對農村社會政策的有序實施。中央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福利財政的投入,招商引資,拓寬農村的財政收入渠道,幫助農村經濟發展,減小貧富差距。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農村大量土地閑置。為了提高農村土里利用率,吸引農村年輕人回鄉發展。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其核心是鄉村文化,且農村旅游不應該局限在農民自身的經營,農村政府干部可以順勢而為,引進投資者,加大對農村的開發力度,互利互惠,使農村更好更快的發展,減少政府的開支。
3.2 農村社會政策的橫向的改革與創新
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著重解決農村的道路基礎設施以及水、電、煤氣等基礎必需品的供應。如根據農村環境,因地制宜,合理建設農村沼氣池,確保農村的生活用電不間斷。在保障農村基本生活基礎的前提下,開始側重農村社會的文化教育,加強對農村農民精神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帶動農村的教、科、文、衛、體的全面發展。農村干部應多舉辦文化教育活動,奠定農村的物質文化基礎。建立農村的教學經費的監督和保障制度,減少學雜費的征收,減少農村子弟上學的開支。對于已經建設希望小學要投入使用,避免浪費教學基礎設備。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健全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設立醫療試點、愛心大藥房等新型醫療醫保報銷服務站點,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在全面取消農業稅的政策下,加強對糧食和農具的補貼,對于產量較高的農業大縣,應給予鼓勵和獎勵,調動農民經營農業的積極性。
3.3農村社會政策的過程的改革與創新
對于農村社會政策過程的改革與創新要抓住一個重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注重農村居民的參與,應體會到其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我國的農村社會政策應改變以往的運行模式,不應由政府全程把控。應該把農民的意見納入衡量農村社會政策實施的重要考核指標,讓農民進行監督和評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且在社會政策實施的過程中,為了防止農村建設的資金挪用情況,應對國家下發的財政資金進行公開、透明的方式展示給農村的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監督。并且對國家下發的資金的具體數值,相應的用途,進行嚴格審核,在網上公開資料,并進行存檔,以便公民隨時隨地的翻閱。加大監督力度,拓寬監督范圍。
四、結語
農村的社會政策是我國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對于農村社會政策的改革和創新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經階段,以此達到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消除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目的。讓人民真實體會農村社會政策已落到實處,自己是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