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娜

2018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五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和“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五年來,浙江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和十九大精神,忠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按照“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要求,以“八八戰略”為總綱,高舉改革大旗,堅決落實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狠抓改革落實。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目前全省經濟體制領域標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經濟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建立。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為“兩個高水平”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和實施方案分別獲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復實施。圍繞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成功復制前兩批自貿區118項改革經驗,出臺288項支持政策,建立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經營管理、跨港區供應、業務操作規范等制度。舟山港綜合保稅區空港分區獲國務院批復,成功召開首屆世界油商大會。寧波舟山港和其他沿海港以及義烏國際陸港完成資產整合,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港口,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經驗獲交通運輸部發文推廣。
(二)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五年任務全面完成
根據國家批復的溫州金改總體方案,先后推出溫州金改“12條”、新金改“12條”。在實體經濟去泡沫、民間金融規范化、金融服務創新化、金融體系正規化、金融監管法制化等方面落實實質性舉措。實現了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民間融資管理條例、首創設立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建立“溫州指數”、首批設立民營銀行試點、首創民間資本管理公司、設立首個地方金融管理局等16個“全國率先”,其中9項成果全國或全省復制,為全國金融改革作出大量創新探索。
(三)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向縱深推進
編制實施《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實施計劃(2017-2020)》和貫徹落實八部委文件精神深化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重點工作。完善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在大通關改革、跨境結算便利化、國際貿易綜合服務等方面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國際陸港物流通道,啟動“一帶一路”捷克站建設,“義新歐”中歐班列已輻射34個國家,成為全國運行線路最多、市場化程度最高、運行效率領先的中歐班列。每年舉辦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與中國(義烏)世界電子商務大會,發布義烏電子商務發展指數。
(四)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各項創新舉措落地
研究制定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創新活力之城建設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城東智造大走廊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之江實驗室、阿里巴巴達摩研究院相繼掛牌成立,西湖大學申辦報告提交教育部審批,網絡信息國家實驗室建設方案上報科技部,阿里巴巴入選首批4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首個海外eWTP試驗區全面啟用。杭州經開區、浙江大學、萬向集團列入第二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名單,國家級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數量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五)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進入新階段
2013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方案》。2017年2月,在總結第一階段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發展改革方案》,推動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進入新階段。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在投資項目審批、農村三權、城鄉建設用地、對外開放合作等方面推出多項率先改革舉措,梳理形成多條示范點建設經驗成果篇和創新案例。中央和省委領導多次肯定嘉善改革成果。央視《新聞聯播》連續三天報道《嘉善縣域科學發展啟示錄》,引起強烈反響。
除此之外,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21個黨中央、國務院批復試點以及101個國家有關部委批復試點正在積極推進。
(一)“最多跑一次”書寫簡政放權新篇章
改革實施以來,全面梳理和規范各類辦事事項,完成行政審批流程改造,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證通辦”。全面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一般項目圖審時間從55天壓縮到15天以內。推行“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區域能評+區塊能耗標準”改革,將環評、能評納入區域統一辦理事項范圍。實施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事項標準化,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2.0版上線應用。發布省級公共數據共享清單。全省“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到87.9%,辦事群眾滿意率達到94.7%。公布實施全國相關領域首個省級地方標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中央深改組點贊。
(二)特色小鎮成為浙江金名片
改革實施以來,加快明確特色小鎮創建內涵、主導產業、功能定位等。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鼓勵各類資金投入到小鎮建設。采取寬進嚴定、動態培育、實績摘牌的“創建制”。形成特色小鎮建設標準規范,出臺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導則、省級特色小鎮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等,制定全國首個特色小鎮驗收命名辦法,發布全國首個特色小鎮評定地方標準。全省已形成64個省級培育小鎮、106個省級創建小鎮、2個省級特色小鎮的梯度建設格局。累計完成投資超千億元,集聚上萬人創業“新四軍”和一大批國省千人才、國省級大師。中央領導高度肯定浙江特色小鎮建設成績,四部委聯合發文推廣浙江特色小鎮的內涵實質、建設理念和運行機制。
(三)“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改革實施以來,重點在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差別化資源要素配置機制、“騰籠換鳥”激勵倒逼機制等方面實現探索創新。建立分類分檔、公開排序、動態管理的綜合評價機制,差別化的電價、用水、排污、能耗和稅收機制,低效企業淘汰退出機制、嚴格的新增項目準入機制、新增用地彈性出讓制度以及“空間換地”體制機制。截至2017年底,全省實現用地5畝以上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全覆蓋”。2018年1月,省政府印發《關于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畝均論英雄”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一)新舊動能轉換機制加快形成
以市場化法治化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制定《關于深化企業減負擔降成本改革的若干意見》,全面取消省級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不良貸款率持續“雙下降”。完善浙商回歸工作機制,建設省級浙商總部基地。建立健全“四換三名”體制機制。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行動計劃和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計劃,“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和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科技大市場建設試點,成為首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示范區。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成果顯著,編發“浙江標準”體系建設規劃,成立金磚國家標準化研究中心。
(二)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
省屬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省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掛牌成立,杭溫鐵路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取得實質性成果。實施推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鳳凰行動”計劃,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加快推進,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繼續深化,湖州、衢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獲批全國首批試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德清縣敲響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義烏市發放全國農村宅基地抵押貸款第一單,開展全國首批國有土地二級市場試點。推動水、氣價格階梯制度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現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對法人和其他組織全覆蓋。
(三)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省級空間規劃試點以及三批小城市培育試點。編制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行動計劃,建立區域重大改革統籌推進、高能級平臺統一規劃建設、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新機制。農村“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進入新階段。全面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農村宅基地及住房確權登記發證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持續推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
(四)開放型經濟體制創新取得新突破。出臺《浙江省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行動計劃》、《關于推進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金甬鐵路、舟山綠色石化、波音飛機、中澳現代產業園開工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掛牌,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獲省政府批復。編制實施《浙江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印發實施《浙江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與兄弟省市聯動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小洋山港區浙滬開發合作,實施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嘉興市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
經過上下共同努力,全省改革紅利加快釋放,為浙江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提供動力支撐和制度保障。總結起來,改革成效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打造改革創新的新樣板。大手筆推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溫州金融改革、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形成一大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浙江樣板”。截至2017年底,全省省級及以上重大改革試點共164項,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有30項,在全省復制推廣的有62項。二是構筑轉型升級的新動能。無論是企業投資項目不再審批改革試點、產業結構調整改革試點,還是立足全局謀劃推進新的國家戰略舉措,都緊盯轉型升級組合拳,從制度上保證將“組合拳”進行到底。全省營商環境全面改善,企業負擔明顯下降,新經濟成為創新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2017年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已占全省GDP的9.4%。三是激發市場經濟的新活力。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當頭炮”,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2017年浙江每萬人市場主體擁有量為1049戶,居全國首位,相當于10個浙江人中就有一個在創業。四是增強公眾的新獲得感。注重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出了一批民生“含金量”高的重點改革,包括“最多跑一次”民生事項改革、農村三權改革、小城市培育試點等,改革底色更加溫暖。回顧浙江五年經濟體制改革歷程,最基本的經驗有五個。
始終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爭當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是浙江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遵循。浙江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和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重要萌發地,時刻不忘“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歷史使命。省委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改革決策部署上來,統籌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改革任務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作出的改革部署,深入實施國家戰略舉措,堅持從全局高度謀劃和推進改革,用改革帶動和推動各項工作。
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基本方向,用好無形之手,管好有形之手,是浙江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精髓。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運用市場化思維,敢于沖破部門利益樊籬和權力頑疾,率先探索一批基礎性、制度性舉措,最大限度減少了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與此同時,針對市場可能失靈的領域,以及政府缺位、越位、錯位等問題,主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在行政審批、生態環境保護、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政策和模式。
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基層首創,是浙江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略。浙江在謀劃和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沒有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做法,而是注重分析和利用本地的內外部條件,注重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在中央和省委的制度框架內,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一方面,堅持因地制宜、差異化探索;另一方面,對一些暫時把握不準的改革,選擇在小范圍先行試點、積累經驗后逐步推開,做到了改革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互動。
始終堅持以問題導向補齊發展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浙江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宗旨。深刻把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遵循改革的大邏輯,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作為衡量改革的重要標準,有計劃有秩序有質量地推進改革落實。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實、接地氣的改革方案,讓實踐來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最大限度凝聚了改革共識。
始終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全面激發改革銳氣,是浙江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保障。著眼解決省域治理中存在的源頭性、結構性、深層次問題,堅持靶向發力集中攻堅,注重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各領域各方面改革上下聯動、前后銜接、左右貫通。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改革部署、親自抓改革督辦,各專項小組、改革辦和有關部門齊抓共管,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全力推動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全省上下形成重視改革、尊崇改革的高度自覺,營造敢于擔當、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寬容失誤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