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琴,王桂玲,李為芳,李 霞
醫院門診是醫療服務窗口單位,護理服務有“人性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要求[1],而靜脈采血是門診最常見的護理操作之一[2]。靜脈穿刺成功與否受血管顯露程度的影響[3],而腫瘤患者長期接受抗腫瘤藥物和靜脈高營養對外周靜脈的刺激,外周靜脈常發生條索性硬化、變黑、變狹窄[4],使可供選擇的、粗直的血管減少[5],給護士和患者均帶來心理壓力,而靜脈采血能否“一針見血”直接影響護患關系與護理滿意度。如何幫助護士找尋可穿刺血管,是提高護士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滿意度的關鍵,為此,我們采用血管定位導航儀探討在門診腫瘤患者靜脈采血中的可行性,提高首次靜脈穿刺成功率,降低單個患者嘗試穿刺的次數及減少穿刺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選擇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門診抽血室采血檢驗生化、血常規、腫瘤標志物指標的腫瘤患者共2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入選的240例患者分為蝶形采血針真空負壓采血+血管定位導航儀(干預組)和蝶形采血針真空負壓采血常規采血組(對照組)各120例。入選標準:年齡18~75歲,曾選擇頭皮針、外周或中心靜脈導管等輸液工具,采血穿刺部位為上肢(患者均取坐姿體位,上肢擺放與心臟在同一平面),血管難度≥Ⅱ級[6],均采血檢驗生化、血液常規、腫瘤標志物指標的腫瘤患者。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干預組,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齡(42.6±17.3)歲;對照組,男61例,女59例,平均年齡(48.3±24.5)歲。2組患者年齡、身高、性別、體質指數、輸液工具史、疾病史、采血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準號:2014GJJ-115),本組患者均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穿刺人員培訓為減少人為技術誤差,所有患者的靜脈采血操作均由護理骨干承擔,即在抽血室從事靜脈采血工作>5年取得護師及以上職稱、獲得院級技術能手稱號的2名骨干護士,且經過統一血管定位導航儀使用培訓,其操作裝置的能力由設備制造商驗證通過,并經心理能力測試心理素質較穩定,排除避免因心理因素造成穿刺失敗的干擾。
1.2.2對照組操作時采用臨床定位血管的傳統方法: 目視法、觸摸法選擇血管進行穿刺,按常規靜脈采血流程進行血液采集并及時送檢,穿刺后囑患者垂直血管走行方向靜止按壓5~10 min。
1.2.3干預組操作時骨干護士A將導航儀放置距離穿刺部位30 cm進行顯像,將血管的數字影像實時、動態、直接地投射至皮膚表面,定位瓣膜和分支,評估灌注率,確定血管的完整性使穿刺過程的可視化;骨干護士B穿刺成功后進行血液采集并及時送檢,穿刺后囑患者按壓方法同對照組。
1.3評價指標①首次穿刺成功率:血液采集過程中,由骨干護士A分別統計2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成功穿刺例數/總例數×100%),即一針見血或皮下調整針頭2次以下,穿刺≥2次以及未采集到所需要血量為失敗;②每次外周靜脈采血的平均時間:即首次找到穿刺靜脈的時間和成功穿刺所需時間的平均值,由配合護士用秒表記錄穿刺護士扎止血帶到尋找到可穿刺血管采血時間以及完成首次成功采血所花費的時間;③血標本溶血率:血液采集成功后,由骨干護士A統計血標本溶血率,即收集2組血標本溶血例數/總例數×100%,血標本離心后呈肉眼可見紅色(Hb>5g/L),即為溶血[5];④患者滿意率調查:采用醫院自制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服務態度、等待時間、技術操作方式、熟練程度、健康指導、護患溝通6個方面,共12項內容,每項內容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5分為非常滿意,4分為滿意,3分為基本滿意,2分為不滿意,1分為很不滿意,得分為3分及以上納入總滿意度計分,該問卷的系數為0.84~0.89,重測信度為0.72。問卷由抽血分診護士當場發放回收,共發放回收有效問卷240份(對照組120份,干預組120份),回收有效率100%。2名骨干護士的工作內容每周進行角色互換,輪流依次統計各項數據,避免人為干擾與誤差。

干預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每次采血平均時間以及血標本溶血率均優于對照組,且患者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各組穿刺情況比較

組別n首次穿刺成功率[n(%)]平均采血時間(min)血標本溶血率[n(%)]患者滿意率(%)對照組120109(90.8)3.6±2.09(7.5)92.8干預組120118(98.3)2.1±0.92(1.6)99.6t值6.59-4.6695.329P值0.01-0.0310.021
新技術應用領域的拓展,減少護理工作量。血管定位導航儀(Vein Viewer)由美國某公司生產,運用獨有的專利技術將靜脈血管的高清動態數字影像實時、精確、直觀地投射到皮膚表面,可迅速幫助護理人員找到可穿刺血管、定位瓣膜和分支,評估血管灌注率避開硬化血管[7]。該導航儀用來輔助靜脈穿刺治療在國內輔助靜脈穿刺報道少見,且在腫瘤患者的靜脈采血中無相關研究和報道,本研究將該設備運用到腫瘤患者每周或每半個月1次的門診采血中取得滿意效果。該設備已先后在我院腫瘤專科病房、輸液室、老年病房、兒科病房使用,并率先運用于門診患者的靜脈采血中,通過實時、顯像技術幫助護士快速找尋可穿刺血管,干預組中每次采血的平均時間2.1 min,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6 min,血標本溶血率1.6%低于對照組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受到臨床一線醫護人員的好評,有效減少護理工作量。
有效提高穿刺技術,患者樂意接受。靜脈穿刺成功與否的影響因素包括護士技術、患者血管條件、心理因素和工具因素,其中患者血管條件是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關鍵因素[8],能否看到清晰的血管則是護士穿刺信心的關鍵[9]。而正確采集合格血標本,為患者提供準確可靠的臨床信息,能讓患者安心、安全就診[10]。通過使用血管定位導航儀,有效提高了患者靜脈穿刺成功率,特別是對血管穿刺難度較大、觸摸穿刺困難如腫瘤患者靜脈采血率有較大提高,此次研究人群的首次靜脈穿刺成功率由原先的90.8%上升至98.3%,減少了平均穿刺時間,同時也解決了反復穿刺患者血管引起的疼痛、穿刺不暢導致的血標本溶血等問題。這與國外報道使用血管成像設備顯著提高這個設備受到了患者、家屬以及工作人員的好評一致[11-12]。
綜上所述,血管定位導航儀可用于血管塌陷、多次化療、血管彈性差等腫瘤患者,能協助護士高效、直觀地評估與定位最適合穿刺的血管,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患者滿意度,減輕窗口護士的心理壓力,值得推廣運用。但對于嬰幼兒、肥胖、水腫的患者,因研究條件所限暫未涉及,旨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