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曄
摘 要 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信息傳播模式,使得大眾媒體打造的擬態環境更為復雜。人們把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作為了解外界和自身行為的重要參照體系,使其對現實環境的認知具有間接性。人們的行為方式不再單一依賴于現實環境的變化,而是受到大眾傳播媒介所“再現”的擬態環境的影響。文章從受眾的自我傳播、自我認知、心理環境和多元“把關”四個方面來研究擬態環境下受眾意識的現實生成意義,希望為轉型媒體的受眾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擬態環境;信息環境;現實環境;受眾意識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0-0016-02
1922年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兩個環境”理論。李普曼認為,人們與“身外世界”,也就是現實環境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們很難直接和自身活動范圍之外的環境接觸,擬態環境并不是真實環境,追溯既往就可以看到,我們在認識我們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個環境時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們可以看到,它帶給我們的消息時快時慢,但只要我們信以為真,我們似乎就會認為那就是環境本身[1]。現實環境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世界,而擬態環境則是以人的意識為形態的主觀世界。人們想要在現實環境中生存和行動,必須要借助于媒介去了解現實環境。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媒介已經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且成為人們認知和行為的參照。因此,人們行為活動的依據不再是現實環境的變化,而是媒介所“再現”的擬態環境。
1 擬態環境對受眾自我傳播的干預
自我傳播是指社會個體利用自己的內儲信息和所接受的外部信息在個體思維中進行的傳播活
動[2],是身體內部信息互通的行為和過程,是“主我”和“客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自我傳播的信息發布者和接受者是同一個人,受眾通過外界信息的反饋來認知“客我”,進而不斷完善“自我”來更好地適應外部世界。自我傳播不完全是個人行為,甚至可以說完全不是個人的自我行為,它同社會密切聯系在一起。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在個人內心進行創造性的傳播(加工)以后,形成的新成果最終還要回到社會中去,才能真正體現出自我傳播的價值[2]。只有將個體的自我傳播置于開放的系統中,實現自我和外界的交流才有意義。作為一個個體系統,它的輸入源泉是外部環境,輸出的對象也是外部環境[3]。因此,自我傳播作為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就必然受到擬態環境的影響。
擬態環境對受眾自我傳播干預的過程,也是受眾逐步適應現實社會的過程,受眾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依據外界信息不斷地調整自我行為以求與社會的變化和需求保持同步,進而達到完善“自我”和適應外界環境的目的。受眾的自我傳播還伴隨著情感和其他復雜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對事物的感知或社會學習而來的。由于網絡傳播的普及和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就要求傳播者必須扮演好合格“把關人”的角色,才能發揮擬態環境的能動作用,引導受眾健康向上的心理活動,完善受眾自我傳播的評判標準,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受眾在解讀擬態環境時,也要客觀冷靜地辨別信息的真實性,而不是被動簡單地接受傳播者傳遞的信息,利用網絡傳播手段盡可能探尋事實真相,減少擬態環境對現實環境的偏離。
2 對受眾自我認知的再建構
擬態環境所呈現的信息場域形成的基礎是現實環境,媒介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對現實環境的反映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認知從影響人的感性認識開始逐漸深入到影響人的理性思維,進而影響人對環境變化所選擇的應對行為。也就是說,擬態環境的建構不是外部信息的簡單聚合,而是通過信息的強化來形成系統化的觀念世界,進而影響受眾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媒體對某一議題在某段時間內持續不斷的報道,將受眾的關注點引導在此議題上,進而制造出新的社會熱點。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受眾可以及時進行反饋自由的表達自我認知,當大部分受眾意見一致時形成主流輿論,主流輿論又會反作用于受眾的自我認知,進而完善受眾原有的自我認知。擬態環境不斷出現新的社會議題,受眾則不斷地固化或調整原有的經驗認識,從而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
從內容上看,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角度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受眾不僅對信息內容具有選擇性,對傳播信息的媒體也具有選擇性。同一新聞事件受眾選擇的媒體不同接收到的信息表達也不同,這些信息在內容上呈現出多種敘述邏輯和敘事線索,使擬態環境不僅影響了受眾對內容的選擇性接收,更影響了受眾對事實的邏輯建構,進而決定受眾對外部現實環境的觀念認知和行為活動。受眾以媒介信息為認識外部世界的參照物,通過擬態環境的媒介呈現方式來建構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形成新的觀念認知。
3 擬態環境對受眾心理環境的侵入
心理環境指人腦中對人的一切活動發生影響的環境事實,即對人的心理事件發生實際影響的環境,也就是人們的心理所能感知到的、所能理解到的、所能創造出的、所能把握住的環境[4]。心理環境是人們建立的對外部環境的觀念性認知,超出了環境的客觀意義。心理環境對人們行為的影響是直接的,人們通過各種媒介手段認識自身所在的現實環境,并通過對自我的心理行為調節來適應現實環境的變化。所以,自我意識所形成的對環境的認知是通過人的自我心理建構出的環境。由于心理環境受到人的主觀能動意識的影響,使得心理環境產生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客觀現實環境的界限。人們通過對擬態環境的認知而形成的心理環境是通過傳播者塑造的被人們感知并自發產生的環境,既包括傳播者的心理又包括受眾的心理,是擬態環境形成的關鍵,盡管媒介環境的符號傳播手段制約著擬態環境形成的方式,但是傳播者與受眾的心理環境主導著擬態環境形成的內容[5]。因此,心理環境對于擬態環境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主體經過選擇性接收、編碼、加工、存儲,將信息轉化為心理環境,并通過心理環境來支配行動[5]。傳播者與現實環境接觸了解事實真相,通過自我“心理環境”即世界觀、價值觀等個人選擇傾向將信息進行加工,然后通過多種傳播方式將信息發布出去。之后,受眾依據個體興趣對信息進行解讀,形成自我認知的“心理環境”,引導其行為作用于現實環境。根據傳播主體心理環境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心理環境的作用貫穿了擬態環境形成的全過程。由于不同主體在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認知不同,因而形成的心理環境也就不同。不同個體的行為反應決定了不同的心理環境,而行為反應直接作用于現實,影響著現實環境的變化。因此,擬態環境既依賴于現實環境而產生又作用于現實
環境。
4 受眾自我“把關”的多元化
傳統的把關是組織型把關,適應于傳播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且信息量適中的傳媒環境,其 “把關”的標準由媒體的組織性質和媒體人的職業素養和個人的評價標準來決定信息發布與否,這種把關對信息的選擇性呈現具有主觀性。而當信息呈現爆炸式傳播,輿論和意見存在于開放空間,傳播模式開始雙向互動的時候,傳統的把關人權力被弱化。把關人可以在信息源頭進行把關,卻不能控制信息的傳播范圍和異化流動。有的把關人為取悅受眾,將受眾的關注點擴大到最大化,傳統的信息篩選標準被打破。因此,在網絡傳播模式下,把關人的角色被弱化,把關人的權利被受眾的趣味性選擇而消解。把關人權利的消解使得網絡媒介塑造的擬態環境缺乏真實性的考證和對社會意識和輿論的正確引導,由此導致部分網絡媒體和受眾為了獲得較高關注度而制造一些新聞噱頭甚至是假新聞,而這些在網絡媒介上迅速傳播,營造了擬態環境中受眾關注點的假象。
在網絡媒介環境下,媒體對環境的監測權利弱化,受眾對信息的主動接受和二次傳播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媒介環境干擾了受眾“自我”的形成,賦予自我認知新的內涵,影響了受眾心理環境的構建,弱化了把關人對信息的掌控權利。在媒介融合的視閾下,擬態環境在受眾認識現實環境的過程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大眾媒體還是新媒體,在完善平臺融合時,應盡量回歸于現實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4.
[2]段京肅.大眾傳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7,40.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7.
[4]葛魯嘉.心理環境論說——關于心理學對象環境的重新理解[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5):103-106.
[5]李建宏,沈彤,李雪銘.擬態環境的形成及其與現實環境的關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3(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