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非 李斌 張艷濱
【摘要】中國古代哲學概念認為神是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吸收神的概念,并結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來認識生命活動,因而就產生了中醫學中“神”的概念和內涵,認為其可以反映生命的整體狀態,是人體的主宰。因此,理解“神”的涵義對我們認識學習中醫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內經》;神;涵義
【中圖分類號】R24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中醫學以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而且亦是其外在一切的總體表現的總稱,現將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及一切的外在表現都總歸為神的范疇[1]。中醫學對神概念的完善源于對生命的意識,神是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不和分割的。因此,認識“神”的內涵,對理解中醫學又更深層的意義。
1 神之所生
從文字發生學角度來看,“神”由“申”字演化而來[2],許慎在《說文解字·示部》曰:“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表達了神是和天地有關 ,與萬物有關的概念。徐灝在《說文解字箋》中說:“天地和萬物,物有主之者曰神。”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保留“神”神秘莫測以及萬物之主含義的同時,又賦予其主宰并反映生命活動,解釋生命現象和疾病發生的內涵,由此產生了中醫學“神”的概念。
中醫學以生命活動中男女二者生殖之精結合的完成來描述神的產生,神是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是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相互作用而來的。《靈樞·本神》究其為“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說:“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所言為父母作為根基與衛外功用,失去了神氣的就會死亡,獲得神氣的才能有生命[3]。神雖生來具有,然而之后的發展活動還是要依賴于后天的精微物質充養。先天之精的豐盛再加上后天之精的充養,這樣才能使人正常地發育發展,而人的發育發展也是神的基礎與容器。《內經》里提到,“血者,神氣也”;“神者,正氣也”;“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等,我們通過這些記載認為“神”與氣、精、血等這些人體生命必要的物質基礎有極其緊密的聯系,這樣就明確了神的的活動是有必然的物質基礎。這樣就確立了神的來源,不是最早時候的單純概念性質,而發展成為實在有物的確實存在的更高層次的意識。
2 神之所主
2.1 心主神明
中醫學理論中有一個主流觀念認為心主神明,《內經》中有提到“心藏神”。同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有“心在志為喜”,“神”舍藏于心是人得以有生命的關鍵。心主要同過“主血脈”發揮其“舍神”的功能,進而又通過“神”來主宰人體各項活動。《類經·臟象類》也是指出心主管著神,同時又主管著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這正是說明了神主宰的人類的認知和心理活動這整個完整過程歸結為心的功能。我們現在來看心主神這個觀點的發展,《內經》認為心主神這個概念包括了主宰生命活動(即廣義神)和主宰心理活動(即狹義神)兩個方面[4]。
2.2 腦主神明
在心主神明的大背景下,有人提出了“腦主神明”。《素問·脈要精微論》記載:“頭者,精明之府”,《本草綱目》亦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與頭腦位居上端有一定的聯系。《醫部全錄》也有記載:“諸陽之神奇氣,上會于頭,諸髓之精,上聚于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陽氣往上輸步于頭腦,精氣匯聚,便認為頭是精髓神明的居所。《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同時又說“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這些都是明確的指出了腦的位置并且關于腦的生長發育,有了更明確的認識[5]。
3 神之所用
首先,《內經》運用“神”的理論來說明自然界所有一切事物變化的基本規律,其中也包括了與人類相關的自然運動變化。《素問·天元紀大論》曰:“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陰陽作為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也是千變萬化的起源,同時是萬事萬物變化的綱領,更是生長毀滅的根本,而陰陽運動的變化由“神”來指代。其次,《內經》認為“神”是人類生命的主宰。《靈樞·天年》明確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正常與否,極大程度的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意味著一旦“神”失常,生命機能將喪失。所以,“神”決定著生命之存亡,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再者,“神”還是重要的精神心理活動。神在人的認知,思維,感知覺,記憶,想象,人格方面和情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結 語
中醫學理論源遠流長,從未間斷過對“神”的研究,“神”不僅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基礎,同時更是對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律的一種認識的總結。神是人類生命的精神高地,如果人沒有神就無所謂思,更無所謂其他的一切智慧活動。雖然神是人類必不可少的,同時神對于自然依舊極為重要,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都蘊藏在神之中。神存在于我們身體中,也存在于我們的精神上。
參考文獻
[1] 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88
[2]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16.
[3] 楊利民.心理學解繹:《內經》的“神”[J].醫學與哲學,2005,3.26.3:53-54
[4] 張登本.《內經》的思考[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8(10):221-222
[5] 陳士奎.對中醫學“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的再認識[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01):3-5.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