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英
【摘要】目的 分析綜合性護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患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研究組行綜合性護理,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對比應用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行綜合性護理療效顯著,可臨床推薦使用。
【關鍵詞】ICU感染性休克;綜合性護理;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較為危重,多伴有代謝紊亂、功能退化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癥狀,常規護理將工作重點集中于患者生命體征監測中,未統籌臨床護理全過程,無法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預后較差。綜合性護理作為常規護理的延伸,兼顧患者身心需求,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囊括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情緒調節、飲食干預、出院計劃等多項內容,旨在打造程序化護理措施,以提高護理服務水平[1]。本文就綜合性護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資料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患8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所有入選對象均經病原學檢查確診,患者家屬同意參與研究,研究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5.2±3.6)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4±3.5)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護士按醫囑結合患者病情開展臨床護理工作,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對癥治療。
研究組行綜合性護理,①首先給予抗感染治療,保護臟器功能,重視全身治療,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為家屬簡單介紹患者病情、病因及臨床表現,保證家屬知情權,消除負面情緒,同時告知家屬患者住院期間常見問題及患者承受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彌補常規護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限定探視時間,嚴格消毒,忌于患者面前討論病情,保持病房內外安靜。②患者承受病痛折磨,面對陌生醫療環境,易滋生不良情緒,多與其交談,耐心傾聽,根據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癥狀及生活習慣給予針對性教育,幫助患者正視疾病。③建立患者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生命指標,完善交接工作,告知交接護士工作要點,多與醫生溝通,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保證護理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④每日通風消毒,保證室內清潔,定時更換床上用品,夜間用溫水為其擦洗肌膚,按摩肢體,輔助患者翻身,傳授情緒調節技巧,指導患者開展簡單床上運動,舒緩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以減少并發癥。⑤分發藥物時需護士、藥師或患者家屬多人確認,嚴格把握藥物功效、劑量、服藥時間、有無不良反應,易過敏藥物應事先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必要時進行過敏檢測,服/給藥期間加大監察力度,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及時予以糾正。⑥清潔口腔及呼吸道,配備急救設備,以便及時予以急救,以減少器官損耗。⑦飲食以清淡易消化流食、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稀飯、牛奶、排骨湯及魚湯,忌辛辣生冷食物。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顯效,患者清醒意識恢復正常,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消失;有效,患者意識恢復正常,但面色蒼白、肢端濕冷、煩躁等情緒消失;無效,患者仍處于休克狀態,無清醒意識。自制滿意度調查量表,組織患者家屬開展調查問卷,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數據,用(x±s)、(%)表示,用t和x2檢驗,分析組間差異,若P<0.05,即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治療有效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感染性休克多見于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腸梗阻、大面積燒傷、創傷性膿毒癥、敗血癥及手術、導管植入術或輸液引發的嚴重感染,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醫者多認為與細菌釋放毒素存在相關性,綜合性護理統籌醫療工作全過程,以患者為中心,借助多種干預措施以期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整體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有學者指出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臨床指標(心臟指數、平均血壓、心率及C反應蛋白)。
總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行綜合性護理可提高臨床療效及家屬滿意度,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鞠紅宇.綜合護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9):233-234.
[2] 陳夢超.綜合性護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1):93-94.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