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霞 甘史安
【摘要】目的 觀察循經走罐療法結合艾灸治療瘀滯型乳腺小葉增生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瘀滯型乳腺小葉增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用循經(全息經絡理論)走罐療結合艾灸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艾灸治療。結果 治療組30例,總有效率96.7%;對照組30例,總有效率93.3%。但治療組7次達到有效率是96.7%,對照組7次的有效率是26.7%,存在巨大差異性。結論 循經走罐療法結合艾灸對瘀滯型乳腺小葉增生療效顯著,關鍵是治療次數少,療程短,患者醫從性好,且遠期療效好,復發率低。
【關鍵詞】乳腺小葉增生;循經走罐療法;艾灸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乳腺小葉增生是女性的多發病,在乳腺疾病中發病率最高。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腫塊、疼痛還伴有月經不調、煩躁易怒、大便秘結等癥狀,與月經以及情緒、壓力、環境變化等有關,嚴重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1]。該病屬中醫“乳癖”范疇?!锻饪普凇吩唬骸叭轳蹦巳橹薪Y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薄,F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是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增多或雌孕激素比例失調及乳腺組織中雌激素受體增多所致?,F代醫學主要采用激素或手術治療,激素治療副反應大,且停藥后易復發,手術治療不易為患者接受且術后易復發。中醫學治療本病方法多樣,且遠期療效好,復發率低,但治療療程較長,患者難以堅持。
本課題運用中醫整體觀念,內病外治的理論,根據中醫經絡全息學說,采用循經走罐結合艾灸法配合周期療法治療本病,取得顯著療效,關鍵是療程短,患者醫從性好,現將課題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中醫門診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60例,病情穩定,非妊娠、哺乳期及乳腺良惡性腫瘤患者,無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內臟疾病等。診斷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200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瘀滯型,主要臨床癥狀為乳房腫塊及乳房脹痛,月經前及情緒煩怒時痛甚,伴胸脅脹悶,煩躁易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月經失調,舌質暗,舌下脈絡瘀滯,脈弦澀。患者年齡22歲~54歲,均35.9歲,病程3個月~20年。按照隨機、知情同意原則把患者兩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根據全息法采用后背部作為刮痧部位,患者俯臥位,暴露擬刮痧部位,取專用刮痧油均勻涂于其上,醫生位于患者旁側。循經走罐按大椎穴—督脈(大椎至脊中)—兩側膀胱經(天柱至膽俞/陽綱)—小腸經(肩中俞至天宗)—三焦經(天牖至肩髎)—肩井穴的順序走罐。循經刮力度均勻由上向下、由內向外刮拭,至局部出痧點或斑塊)。再灸大椎、肝俞、腎俞和雙足三里,每穴15分鐘,局部潮紅為度。治療要避開經期,以經中期及來經前期為佳。間隔時間以痧消為度,5~7天/次。3~5次為一療程。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針刺艾灸法,每天一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一療程。留針同時灸大椎、肝俞、腎俞和雙足三里(根據體位選取兩組)。
1.3 觀察指標[2]
①顯效:乳腺增生的臨床表現消失。②有效:乳房腫塊縮小且疼痛減輕。③無效:治療沒有減輕乳房疼痛,且腫塊大小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2.1 總有效率
見表1。
2.2.2 治療次數與有效率
見表2。
從上表可看出兩種治療方法的總有效率差異不大。但同樣的治療次數的有效率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充分說明治療組采用的方法療效快、療程短。
3 討 論
乳腺增生病是臨床最常見的乳房疾病,約占育齡婦女的30%~50%,乳腺疾病的3/4。乳腺增生的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人群的年齡也正越來越低齡化。國內外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癌有密切的關系,故應積極治療[3]。乳腺增生病屬中醫“乳癖”范疇。其名最早見于漢·華佗的《中藏經》。乳腺增生病多與肝、脾、相關。多由憂思郁怒,氣血失調、肝失調達、心脾郁結、痰濕阻滯乳絡而乳房而成疾。
本課題根據全息療法結合經絡刮痧理論為依據設制的。全息刮痧法是1995年張秀勤教授首次提出運用生物全息理論指導刮局部器官的“全息刮痧法”,刮拭部位與疾病的對應性強,冶療效果顯著。且避免在病灶痛點刮試,大大降低患者痛苦。全息刮痧結合經絡刮痧起到調血行氣、疏通經絡、活血祛瘀的作用,使阻經滯絡的病源呈現于體表,使病變器官、細胞得以營養各氧氣的補充,發生活化,從面恢復了人體自身的愈病能力。本課題運用走罐法取代傳統刮痧。首先后背部位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適合走罐。其次,走罐法有負壓,相比刮痧的疏通經絡、活血祛瘀的作用更強。最后本治療中需刮痧的部位較多,走罐出痧快,減少治療時間和患者痛苦。
走罐法對局部腫塊而又有疼痛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通過對乳腺對應部位的刺激,調整了紊亂的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內分泌功能,抑制了增生細胞DNA的復制,通過反射作用調節生殖內分泌,使激素水平趨于正常。痧的排出可清潔經絡、凈化體內環境、激發經氣運行,對氣滯血瘀引起的五臟六腑病變也有顯著療效[4]。艾灸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止痛、調整機體平衡并提高免疫力[5]。兩法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滌痰通絡、化瘀散結之功,使氣機通暢、陰平陽秘。
大椎屬太陽膀胱經開表主氣,肩井屬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兩穴合用有很好的理氣活血、調整陰陽的作用。肝俞疏肝理氣。艾灸這三個穴對,起到溫中散寒、化瘀消腫、疏肝解郁、活血止痛[6]。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循行乳腺)的主要穴位之一,是歷代醫家所推崇的養生保健要穴。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生命的根本。腎為先天之本,腎俞具有強身保健功效。所以,艾灸此二個重要穴位對人體機能的調理具有整體性,可以健脾補胃、補益氣血、扶正培元、保健防病、強身健體、增強正氣及機體的免疫功能的作用,大大減少乳腺增生的復發率。
循經走罐療法結合艾灸對瘀滯型乳腺小葉增生療效顯著,臨床上使用方法簡便,好開展,對患者來說大大降低治療費用和時間。關鍵是治療次數少,療程短,患者醫從性好,且遠期療效好,復發率低,是值得推廣的簡單有效的新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 非,吳開明.中醫對乳腺增生病的認識及實驗研究概況.時珍國醫國藥,2008,19(3):622.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3] 錢 晶.乳腺增生病發病現狀調查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4(1):136-137.
[4] 田宇瑛,王瑩瑩,楊金生,等.刮痧對家兔皮膚血流灌注量及組織形態學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醫外治雜志,2099,18(6):8-9.
[5] 唐照亮,宋小鴿,袁 靜,等.艾灸對寒凝血瘀證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4):43-46.
[6] 鄭振蘭.艾灸治療乳腺增生疼痛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5):195-196.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