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珍
【摘要】目的 分析小腸疾病患者臨床診斷中膠囊內鏡檢查方法應用下的價值。方法 選取醫院收治的疑似消化道疾病患者10例,均經過膠囊內鏡檢查,對膠囊檢查下用于小腸疾病診斷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 10例患者檢查結果觀察,血管發育不良6例,小腸息肉3例,小腸炎癥1例。檢查結果,明確診斷、不確定診斷與陰性病例分別為6例、2例、2例,檢出率結果85.71%。檢查整體耗時平均(246.55±60.25)min。1例患者因年齡過高未進行全小腸檢查,其余9例順利完成,檢查完成率91.43%,檢查結果中1例患者因腸液于腸道內分布,圖像顯示較差,但并未影響結果觀察。結論 小腸疾病患者臨床診斷中,膠囊內鏡檢查方法應用下對明確小腸疾病類型有積極作用,檢出率較高,應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腸疾病;膠囊內鏡檢查;診斷結果
【中圖分類號】R57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消化道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漸增高趨勢,需做好臨床診療工作,但需注意部分檢查手段應用下患者胃腸道所受損傷較為明顯,檢查結果準確性難以保證的同時,易產生不良反應問題[1]。對此情況,考慮將膠囊內鏡檢查方法引入,對提高檢查效果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將以10例疑似消化道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膠囊內鏡檢查應用下取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醫院收治疑似消化道疾病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29~77歲,平均(43.8±4.5)歲,臨床癥狀表現,消化道出血、排便性狀改變、腹痛分別為6例、3例、1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超聲檢查、腸鏡檢查、胃鏡檢查,未能明確疾病類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膠囊內鏡檢查方法,膠囊內鏡合理選擇下,實施原理為于腸腔內運行膠囊,拍攝圖片保持2張/s速度,結果想數據記錄儀傳輸,于影響工作站內處理圖像結果。具體操作檢查流程:①檢查前準備,前1天飲食控制,以少渣飲食為主,取復方聚乙二醇口服,飲水量控制為1500 mL以內;②檢查當天,患者禁食水,將膠囊吞服,待進入胃腔后做圖像監測,當膠囊進入十二指腸球腔中,可給予少量水飲用,5h后進食并做小腸檢查,待進入結腸后檢查完畢。部分患者可能未能順利完成整個檢查過程,可在圖像無法辨認情況下結束檢查過程。圖像獲取后,由醫師分析結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膠囊內鏡應用下一般檢查結果,同時對整個檢查過程耗時觀察,并注意觀察是否存在膠囊內鏡滯留情況,對最終獲取的圖像質量觀察。
2 結 果
2.1 膠囊內鏡檢查一般結果
35例患者檢查結果觀察,血管發育不良6例,小腸息肉3例,小腸炎癥1例。檢查結果,明確診斷、不確定診斷與陰性病例分別為6例、2例、2例,檢出率結果85.71%。
2.2 檢查時間與檢查完成率比較
在檢查時間方面,膠囊于胃內停留(65.5±25.5)min,檢查整體耗時平均(246.55±60.25)min。檢查完成率情況。1例患者因年齡過高未進行全小腸檢查,其余9例順利完成,檢查完成率91.43%,檢查結果中1例患者因腸液于腸道內分布,圖像顯示較差,但并未影響結果觀察。
3 討 論
小腸檢查是診斷消化道疾病的常見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腸道檢查中大多為侵入性操作,患者機體不適感較強,甚至對腸道產生一定損傷,且檢查結果準確性難以保證。近年來隨內鏡技術發展下,有研究指出采用膠囊內鏡檢查方法,屬于安全、非侵入操作形式,操作簡便[2]。從膠囊內鏡檢查適應癥看,對于疑似小腸器質性疾病、常規檢查結果不明確消化道出血、消化吸收不良以及腹痛癥狀明顯等,該方法均較為適用。而從禁忌癥看,如胃腸動力障礙、無法耐受外科手術、瘺管或狹窄、消化道梗阻、植入心臟起搏器等,該類患者均不適宜采用膠囊內鏡檢查方法。既往研究資料中,對于膠囊內鏡應用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年齡因素為主要因素,本次研究結果中也提及,有高齡患者未能順利完成內鏡檢查過程[3]。因此,小腸檢查中需明確患者適應癥與禁忌癥,保證檢查準確性提高。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10例患者檢查結果觀察,血管發育不良6例,小腸息肉3例,小腸炎癥1例。檢查結果,明確診斷、不確定診斷與陰性病例分別為6例、2例、2例,檢出率結果85.71%。檢查整體耗時平均(246.55±60.25)min。1例患者因年齡過高未進行全小腸檢查,其余9例順利完成,檢查完成率91.43%,檢查結果中1例患者因腸液于腸道內分布,圖像顯示較差,但并未影響結果觀察。這些均能反映出膠囊內鏡檢查方法應用于小腸疾病患者臨床檢查中,對提高檢查結果準確性有積極作用,且在安全性上較高,患者大多無不良反應情況。需注意在實際檢查中仍需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如術前飲食控制,給予復方聚乙二醇口服等,且注意向患者講解基本操作流程等,確保患者積極配合,提高檢出結果準確性。
小腸疾病患者臨床診斷中,膠囊內鏡檢查方法應用下對明確小腸疾病類型有積極作用,檢出率較高,應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志芳,陸秀萍,譚建榮,等.膠囊內鏡檢查對小腸疾病的臨床診斷價值[J].廣西醫學,2016,38(10):1451-1452+1457.
[2] 陳 偉,姜 琦.膠囊內鏡檢查對112例小腸出血病因的診斷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10):94-96.
[3] 李左軍.膠囊內鏡檢查對小腸疾病診斷的研究[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6,10(01):66-6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