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要】目的 探究加味桂甘龍牡湯對心陽虛型心悸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心陽虛型心悸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n=36)。觀察組在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加味桂甘龍牡湯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1.7%)顯著高于對照組(80.6%),P<0.05;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加味桂甘龍牡湯治療心陽虛型心悸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同時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關鍵詞】加味桂甘龍牡湯;心悸;心陽虛型;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近年來,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心悸多發于老年人群,是臨床治療常見的疾病之一。藥物中毒、為情所傷、體虛久病等因素均會引起心悸,通常表現為眩暈、胸悶及失眠等癥狀。同時,心悸患者遇事容易激動,比較暴躁。以往臨床主要選用西醫藥物治療心悸,但由于個體差異客觀存在,部分患者經常規西藥治療并無法獲得滿意療效,但增加藥量、延長用藥時間又將顯著影響用藥安全性,應引起相關醫務人員注意[1]。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水平不斷提高,祖國中醫理論越來越受到廣大臨床醫生認可并應用于心悸輔助治療過程中,但仍有部分醫務人員對中醫輔助治療心悸的效果持懷疑態度。為此,本文選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心陽虛型心悸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中西醫聯合療法與西醫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心陽虛型心悸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0~80歲。72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齡(52.7±1.6)歲。觀察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齡(51.4±1.7)歲。入選患者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①排除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而無法進行正常溝通的患者。②均符合我國心悸的診斷標準[2],即存在下述癥狀:心悸不寧、胸悶氣短、坐臥不安、形寒肢冷、肢體困乏沉重、少寐多夢、易倦怠易疲勞、面色蒼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胖且苔白滑,脈沉細。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心陽虛型心悸患者給予臨床常規治療,補液糾正機體內環境(酸堿度、電解質)紊亂狀態,積極給予降壓、降脂、降糖等對癥治療,選用先加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洋地黃、螺內酯等常規西醫治療藥物,適當限制飲食中鈉鹽攝入量。觀察組心陽虛型心悸患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加味桂甘龍牡湯,其中西醫藥物來源、給藥方式均同對照組,加味桂甘龍牡湯方劑組成包括桂枝12 g,當歸12 g,炙甘草20 g,紅參8 g,生牡蠣30 g,甘松10 g,生龍骨30 g,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方劑加減,如血瘀者加紫丹,氣虛無力加黃芪,陽虛冷汗加制附子、肉桂,陰虛加麥冬、玉竹、阿膠,心陽暴脫者合用參附湯,下肢水腫者合用真武湯,上述諸味藥材加水后煎煮取藥汁(約200 mL)分早晚溫服。
1.4 觀察指標
1.4.1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內容包括心理、生理、活力、社會功能、軀體疼痛、情感、總體健康及精神健康。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2 臨床療效
顯效: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表現消失或較之前顯著改善,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檢查各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治療后相關臨床表現均好轉但未消失,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檢查各指標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病情有所加重,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1.7%)顯著高于對照組(80.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治療效果更優。見表1。
2.2 生活質量評分
經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西醫中心悸的臨床表現為心功能不全、心動過速、過早搏動等,以往常用西醫藥物治療此病,但由于個體差異客觀存在,部分患者經單純西藥治療效果不良,但若增加藥量、延長給藥時間則將不利于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性,應引起相關醫護人員注意。中醫最早記錄心悸源于《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有云:“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由此提示,心悸的發生發展與機體心脈痹阻具有一定關聯[3]。現代中醫研究認為,心悸發病原因多見于機體氣血虧虛、陰陽失衡,因此治療此病的關鍵在于養血補氣、調節機體陰陽平衡。
加味桂甘龍牡湯由傳統方劑桂甘龍牡湯改良而來,方劑組成中桂枝溫養心陽;牡蠣平肝潛陽、重鎮安神;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龍骨平肝潛陽,鎮驚固澀[5];當歸通絡止痛、養血活營;甘松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紅參補氣固脫、扶正祛邪,諸藥合用可達溫養心陽、潛鎮安神之功效。有學者認為,若在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加味桂甘龍牡湯,有利于避免個體差異,通過不同途徑共同達到心陽虛型心悸的治療目的。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有效率和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顯示在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加味桂甘龍牡湯的療效要優于常規的西醫治療,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西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加味桂甘龍牡湯治療心悸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同時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曉芳,湯鳳池.加味桂甘龍牡湯治療心悸患者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7,32(23):3414-3416.
[2] 靳宏光,齊 鋒,王義強,等.心悸中醫診療指南臨床應用評價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6):1673-1727.
[3] 趙中琴.桂甘龍牡湯加味治療心悸100例臨床療效[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7):2285-2286.
[4] 佟 穎,杜武勛,李 悅,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藥,2015,35(5):537-540.
[5] 沈志忠.加味桂甘龍牡湯治療心悸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4):10829,10832.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