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森,王亞妮,鞏明發,李應群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613)
基于案例的護理綜合實訓考試是我院對護理專業畢業生采用的一種考核模式,分別對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等核心課程以案例導入,創設情境,模擬護理工作過程,讓學生結合案例分析患者病情,針對病情實施具體的護理操作,教師對學生表現及護理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知識、能力、素質打分。
將我院2015級200名護理專業畢業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100名學生,男15例,女85例;年齡最大22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19.23±1.12)歲。對照組100名學生,男 6例,女 94例;年齡最大 23歲,最小 20歲,平均年齡(19.63±1.12)歲。兩組學生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取傳統考核模式。對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學基礎課程進行筆試,包括主客觀考題,每門課各占100分。各門課教師參照考試答案給予評分,最后算出5門課考試的平均分。
1.2.2 實驗組 采取基于案例的護理綜合實訓考試。在第四學期末,參照《綜合實訓考核評分標準》[1]由專門教師對護理綜合實訓統一進行加強輔導,為學生頂崗實習打好基礎。考核時,由專業教師建設情境案例試題庫,將學生每5人分成一組,抽簽進行考試。學生拿到試題后,分角色配合完成案例要求的護理任務。其中考試內容涵蓋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護理學基礎課程知識,教師對學生表現及護理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打分,評分項目包括:提出相關護理診斷20分(內容正確15分,格式行文正確5分);理論答題 30分(口試為主,內容正確15分,分析能力15分);實際解決問題能力40分(操作能力20分,組織能力5分,創新能力15分);其他,如儀表、實驗態度等10分。總分100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學分析,帶教教師對實驗組學生醫院頂崗情況的評價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帶教教師對兩組學生醫院頂崗情況的評價[n(%)]
經統計學分析,實驗組考核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x±s,分)
基于案例的護理綜合實訓考試融基礎理論與職業實踐技能、職業綜合能力考試為一體,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訓內容既體現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能,又結合臨床案例完成具體的護理任務,結合疾病特點給予相應護理,實現了理論與臨床操作的對接。從表1結果可以看出,帶教教師對實驗組學生臨床護理操作的評價更高(P<0.05),說明采用基于案例的護理綜合實訓考試能使學生運用臨床思維,獨立思考,提升臨床護理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為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2]。
基于案例的護理綜合實訓考試使學生根據案例制訂護理目標,結合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擬訂護理措施,在教師指導下分組完成護理操作。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鍛煉了獨立思考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進一步鍛煉了創新能力[3]。例如,對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不僅訓練了鋪備用床技術、生命體征監測技術、口服用藥技術,學生還需根據心力衰竭這一疾病的特點,通過臨床思維判斷、處理和解決患者所遇到的問題,給予相應護理,達到護理目標。表2顯示,實驗組畢業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案例的護理綜合實訓考試能提高學生考試成績。
開展護理綜合實訓,能充分整合有效的實訓資源,提高實驗室利用率。護理綜合實訓可以將護理單一的基礎實訓考試和臨床綜合能力訓練有機結合,以原有的實訓內容為基礎,通過臨床案例設計,既體現理論+實踐知識、基礎+技能知識、職業+綜合知識,又體現課程理念創新和實訓技術創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