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和立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511430)
博羅東江大橋位于廣東省博羅縣石灣鎮南端,橫跨東江水道,連接石灣鎮和東莞石排鎮,溝通廣汕公路與東惠公路的聯系,是該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全長1346米,其中主航道220米,輔航道220米,引橋906米。主航道和輔航道均采用60+100+60m系桿拱結構,凈矢跨比為1/6(如圖0-1),東江江面引橋采用30米跨預應力鋼筋砼簡支T梁,在河灘或河面較窄處采用16米跨普通鋼筋砼簡支T梁,跨徑組合為 8×16+30+(60+100+60)+10×30+(60+100+60)+3×30+3×16+9+16+9+17×16m。引橋下部結構采用樁柱式橋墩,主橋過渡墩采用薄壁實心橋墩,主墩采用大懸臂空心墩。
該橋自1999年10月份建成通車以來,不斷遭受風雨侵蝕和車輛通行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交通量和重車的陡然增加,使得橋梁的病害有所發展,特別是主橋系桿拱的拱腳處出現了裂縫。

圖0-1 主橋(60+100+60)m系桿拱橋橋型布置圖
博羅東江大橋第10~12跨、第23~25跨均采用60+100+60m系桿拱,根據檢測報告,縱橋向系桿箱梁整體狀況良好,無明顯開裂、破損等病害;縱橫梁及橋面板狀況良好,只是部分翼板位置局部出現砼破損、露筋現象;拱肋局部存在開裂的現象,多數裂縫集中在拱腳及拱座區域,并沿拱肋軸向開裂,裂縫最寬為0.2mm,長度介于1~5.5m。如圖1-1所示。

圖1-1 拱腳裂縫示意圖
為了解結構現狀的力學狀態,找到病害產生的根本原因,需要在充分評估橋梁目前運營狀態的基礎上,通過調整截面剛度、混凝土實際強度、實際運營荷載等相關參數后對結構進行基于現狀的承載能力分析,驗算按原設計規范(《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J 021-89)及《公路鋼筋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023-85))進行。
1.2.1 計算荷載
(1)汽車荷載:汽車-20級,掛車-100。
(2)二期恒載:原設計圖紙欄桿及其附屬設施、橋面鋪裝。橋面鋪裝為8cm厚水泥混凝土。
(3)溫度效應:整體升降溫按20℃考慮;原荷載工況下非線性溫差按箱梁頂板5℃考慮,并考慮70%折減。
(4)不均沉降:10mm。
1.2.2 拱肋計算結果
按照《公路鋼筋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023-85)規范進行荷載組合,拱肋的計算結果如下:

圖1-2 承載能力狀態下拱肋彎矩圖

圖1-3 承載能力狀態下拱肋軸力圖
經計算分析可知,其中L/8處截面負彎矩遠大于正彎矩,且拱肋截面頂板配筋較底板弱;L/4處截面正彎矩最大,因此這兩處截面由負彎矩控制承載力驗算。

表 1-1 拱肋主要截面承載力驗算表
由上表可以看拱肋截面基本都滿足承載力驗算要求,但安全儲備較小,其中L/4處富余度僅有1%,拱腳處截面承載能力富裕值為2%。
根據圣維南原理,建立拱腳處的實體模型進行局部分析,施加的荷載從整體計算模型中提取,有限元模型如圖1-4:

圖1-4 拱腳局部模型

圖1-5 拱腳應力云圖
計算結果顯示:拱腳在軸力、彎矩等共同作用下,均處在受壓狀態,最小壓應力為0.55Mpa,出現在拱腳上緣區域;最大壓應力為14.5Mpa,出現在拱腳下緣區域,如圖1-5所示。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拱腳的受力滿足原設計規范要求。
綜合上述計算結果,拱腳處的受力滿足原設計規范要求,裂縫產生的潛在因素為:(1)拱腳處混凝土體積較大,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問題較為突出,若施工期間養護不當,容易產生裂縫;(2)拱腳節點處構造復雜,易出現應力集中而導致開裂;(3)原結構拱腳處安全儲備較小,適應車輛超載能力不足,在汽車交變荷載作用下而產生裂縫。
(1)通過有限元分析可以看出,拱腳處的受力滿足原設計規范要求,但拱腳處承載力安全儲備較小,適應車輛超載能力不足,因此建議采取限載措施確保結構安全;
(2)鑒于拱肋為橋梁的主要受力構建,建議建設單位加強監測,適時開展加固工作,確保結構安全。
[1]梁圣全,楊志軍,枝城長江公鐵兩用大橋病害分析及維修加固方案[J].交通科技,2014(5)
[2]閆廣鵬,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拱腳應力分析[J],交通科技,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