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恒盛路橋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41)
《某市某區 S306線 K109+000~K109+274段公路邊坡地質災害整治工程》,緊鄰S306線公路左側,坡長約437米,最大坡高78.9米。巖性為寒武系(∈)系變質砂巖:灰褐色;中~薄層狀構造,砂質泥質結構,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黏土礦物,局部夾有石英脈,產狀為300°∠45°。發育的結構面主要為卸荷裂隙,主要發育四組:①90°∠45°,長0.2~0.3米,間距0.4~0.8米;②250°∠65°,長0.5~0.7米,間距1.0~2.5米;③240°∠35°,長1.0~2.0米,間距0.2~0.3米;④125°∠75°,長3.0~4.0米,間距0.5~1.0米;卸荷裂隙深度2.5~3.5米,坡面綜合坡度約85°。坡頂植被發育,下部裸露,根據各結構面產狀及邊坡坡向作赤平投影圖見圖1。

圖1 赤平投影圖
邊坡目前變形破壞跡象主要為碎落,調繪期間已見最大塊徑為 0.2×0.3×0.6m。邊坡上時常有掉塊堵塞坡腳公路邊溝,并時常崩落塊體彈射到公路上阻礙交通的情況,并且對沿線出行人員及車輛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同時坡頂的土地資源不斷流失。
該邊坡為人工邊坡,在公路建設階段開挖形成,目前坡面尚未采取任何支擋防護措施,公路修建過程中由于人工開挖,形成的公路邊坡坡面直接為基巖出露,總體上較為平直,但局部凹凸不平,整體臨空條件好,坡面綜合坡度約85°,坡面較為陡峻,這為該公路邊坡發生崩塌等地質災害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條件。邊坡巖體順層裂隙發育,裂隙的逐漸擴展與貫通將為災害的發生創造充分條件,在長期的地質營力及風化卸荷作用下,坡面形成一定厚度范圍的強風化帶,局部穩定性較差。
1、降雨是影響危巖體發生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的作用有: ①水的物理化學作用降低了泥巖的粘結力;②在陡崖后緣的裂縫中的水產生的靜水壓力;③滲入危巖體結構面內滲水形成的揚壓力。在上述作用下,危巖在雨季的穩定性大幅下降,多數崩塌是在雨季發生的。
2、溫度的變化而使巖體膨脹、收縮,造成巖體微裂隙進一步貫通,加快了巖體的變形破壞,加速了危巖體裂隙的擴展,降低了巖體強度,加速了巖體的變形破壞。同時邊坡上植物的生長產生的植物根劈作用加快了裂隙的發育速度,進一步降低巖體的穩定性,并為降雨入滲提供有利條件。
3、地震是造成危巖體失穩的重要外部誘發因素,地震不僅能促進坡體中的裂縫擴展,還極易引起破碎巖體沿結構面移動形成松動體,使其降低其抗剪強度,進而加劇坡體變形和促使危巖體崩落。
本項目位于公路左側,緊鄰公路,治理范圍均為道路挖方邊坡,邊坡巖性為變質砂巖。通過地表調繪,結合赤平投影圖,本項目邊坡巖體結構為層狀斜向結構,經綜合分析判定本項目邊坡整體穩定,破壞類型為碎落。
沿公路里程樁前進方向左側為開挖路塹形成的公路邊坡,基巖直接出露,該邊坡為本項目的主要地質災害,坡體整體穩定性較好,但由于坡表風化卸荷、水流沖刷導致節理裂隙發育較好,表部巖體局部較為破碎,故局部為欠穩定或基本穩定。右側為路堤邊坡,根據調繪及鉆探資料,坡體自上而下由第四系填筑(Qml 4)塊碎石土、沖積(Qal 4)卵石土組成,寒武系(∈)砂巖,邊坡基本穩定。
通過本次調繪及勘察,可得出如下結論:
(1)該公路邊坡地質災害整治工程緊鄰公路左側,坡長約437米,最大坡高78.9米。該邊坡為人工開挖巖質邊坡,微地貌為陡崖,邊坡工程按特殊邊坡設計。
(2)根據查閱勘察區區域地質資料,結合工程地質調繪、鉆探及室內試驗資料查明,巖體邊坡整體穩定性較好,受較強的構造及風化卸荷作用,邊坡巖體表層裂隙較發育,風化卸荷較強。
(3)項目邊坡巖體結構為層狀斜向結構,經綜合分析判定本項目邊坡整體穩定,邊坡表層在內外地質地質作用產生破壞,主要破壞類型為碎落。
(4)該公路邊坡在坡表卸荷作用、車載震動及降雨作用下,邊坡變形逐漸加劇,坡表碎落破壞時有發生,對邊坡下方的公路、行人及車輛造成威脅,后果較為嚴重。因此,對該邊坡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進行防治,提高邊坡穩定性、防護下方公路、行人及車輛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3.3.1 防治原則
(1)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應確保邊坡威脅范圍內行人車輛的生命、財產的安全,以及省道干線S306線的正常運營,確保重點,兼顧其它。
(2)與排水工程相結合:水是影響邊坡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誘發邊坡失穩的主要因素。因此,治理前應加強邊坡的排水工作,減少地表水、降雨的入滲。
(3)治理工程與經費節約相結合:治理設計在達到治理目的的同時首先應考慮節約治理成本為前提,并結合當地的發展規劃,提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
3.3.2 防治方案
根據勘察區工程地質條件和近期變形特征情況,結合施工安全、施工工藝、防治效果、防治經費及方案操作性等各方面的比較與穩定性計算結果,建議防治工程方案如下:
(1) 治理方案總體思路是:根據各危巖帶和危巖體工程地質特征、變形情況和影響對象分布情況首先清理坡表松動危巖,然后邊坡后沿設置弧形截水溝,坡面掛網噴漿封閉處理,最后道路上設置棚洞進行防護。
(2)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組織力量進行治理工程施工圖設計和施工,確保該段路線車輛及行車的生命財產安全。
(3)建議有關部門建立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防災體系,加強觀測,出現險情及時救援,并向上級部門報告。
[1]山區公路邊坡崩塌的成因分析及處置措施[J].閆忠梅.城市道橋與防洪.2017(06)
[2]邊坡崩塌成因及修復分析[J].郭沖.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5(16)
[3]“5.12”汶川大地震災區公路邊坡崩塌滑移破壞特征初步分析[J].吉隨旺,宋光潤.西南公路. 2008(04)
[4]古浪軟硬互層邊坡崩塌機理研究[J].陳志敏,李亞子,哈建超.公路.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