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隸屬于福建省,簡稱“鯉”。泉州是沿海城市,風景宜人。而清源山就位于地理位置優越的泉州市,是國家重點分景區十八景之一,面積很大,朱峰海拔不是很高,這就會使來往的游客有種很舒適的感覺。因而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提高了清源山的經濟價值,也提升了清源山在城市中的地位。在下文中,將會分為幾個具體的點來分析清源山的價值和地位。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歷史文化名山和旅游觀光勝地,素有“秀冠東南”之稱。是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12月,被列為中國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2012年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景區總面積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靈山、九日山三大片區組成。
清源山有著一個古老美麗的傳說,在老子年輕的時候曾來過清源山悟道。清源山前有一塊大石頭,老子天天來到這個大石頭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子的身影印在了這塊石頭上。千年之后,老子再次來到此處,魂魄化入石頭中,與這塊巨石結合在一起,清源山的名字就是從這個神話故事得來的。關于清源山的傳說還有很多,本文中所講的是傳的最廣泛的。泉州府志中記載到,清源山在秦朝就已經存在了,并且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它的潛在價值,儒家、道家、釋三家率先發現了它的價值,都想將其占為己有。在開發清源山,研究它的歷史背景時,就發現在清源山有很多宗教活動過的蹤跡,這就為清源山增加了濃厚的歷史底蘊。景區內有很多的景點,各種宗教寺廟,文人墨客書院以及刻有他們字跡的石板。環顧這些建筑的周圍,古藤老樹,奇花異草,鳥語花香,風景甚是宜人。其中最出名的還屬宋代老君的人造石像,是全國最有藝術感,最大的道教的石雕。九日山的祈風石刻中的文字含有很多的價值。最淺顯的就是石刻上的書法,蒼勁有力,每個字,每一筆一劃都記載著中華文化的發展。石刻上的內容也給歷史學家們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古代海外交通史的證據。唐朝期間,穆罕默德的門徒來到泉州傳道,死了之后就埋在了靈山。他們的墓碑旁就有一個“行香碑”,這是和鄭和下西洋有著極大關聯的一個事物,這也證明了清源山的歷史價值。正是因為清源山的歷史底蘊,提高了它的價值與地位。

圖1 老君像
泉州市地處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海陸兼備,水、陸、空交通發達,具備了獨特的自然地理區位優勢。同時,該地域與臺灣、港澳及東南亞的歷史淵源,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地理區位優勢。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毗鄰泉州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城區不僅作為風景區的旅游基地,亦是風景區的重要客源市場。
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給游客帶來很大的便利,所以很多的游客都會把清源山作為一個游覽的對象。清源山的總面積較大,共有六十二平方公里,有三大片區。國家重點風景區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跨度不大,人們在此生活會感覺比較舒適。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都是較為適宜游覽的。正是因為風景區沒有淡季,游客在清源山的消費也是泉州市一次不小的收入,這更加奠定了清源山在泉州市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它的經濟價值。泉州市一年的平均氣溫是十七到二十一點三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是1202到1550毫米。全年氣候適宜,空氣不干燥,濕潤,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有利,很少有溫度特別低的天氣。這也為很多游客提供了大量游覽的機會。

圖2 清源山地理位置
清源山的風景名勝、資源豐富繁多,這和泉州的歷史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記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古跡、大量的時刻石雕、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道觀、寺廟等古建筑,體現著泉州的資源優勢。風景區中的山野田園、奇巖泉瀑等自然資源建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風景區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動力。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和輝煌的海交史跡是風景區的獨特魅力所在。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野生動植物資源在福建沿海具有生物底蘊的豐富性、生物資源的科普性、森林景觀的多彩性、植物形態的美觀性以及生態脆弱性等特點,在福建沿海地區是一處難得的森林植被保護較完好的典型,加上景區管委會近幾年開辟的天然氧吧、森林浴、足底按摩、桂花林觀賞區、油杉林觀賞區等生態旅游項目,使清源山成為越來越多海內外游客心儀的旅游勝地,更是廣大泉州市民日常生活中親近自然、健身休閑的重要場所,景區年平均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也為泉州保持優良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人文底蘊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圖3 清源山景點分布圖
美麗的風物總是能引來許多的贊美,清源山這樣美麗的存在當然也不會少的了古今中外許多文人騷客的贊美。其中,最具有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古代文人對清源山的贊美,這些詩詞歌賦無一不透露著清源山帶給人們的文化價值。比如說宋代是人的錢熙的《清源山》“巍峨堆壓郡城陰,秀出天涯幾萬尋。翠影倒時吞半郭,嵐半凝處滴疏林。”類似于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并且都十分優秀,每一句詩詞中,都透露著我國的文化底蘊。從這個方面,也展現出了清源山的文化價值。除了這些口頭上的贊美,清源山從古至今也接待了許多在歷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這些從清源山上的古建筑中就可以看出來。每個建筑上都記載著古代文人的在這里生活的點滴,這些古建筑以及建筑上的題字中,無一不透露著古代文人對清源山的熱愛。或許是人杰地靈,據不完全的統計,至今為止泉州出了三十多位有名的大家。像教育家朱熹、理學家蔡清、三寶太監鄭和等。泉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著名港口,有著悠久的海絲文化,而清源山至今也仍然保存著與海絲文化有關的許多事物。為了保護好海絲文化,國家權威的歷史文化保護組織展開了對清源山的全面保護。
有名的城市風景區的特點一般是風景優美,面積較大,這樣才能使城市的生態環境達到標準。清源山是泉州市的綠肺,而臨近郊區大規模,大面積的綠化也為清源山加了不少的分。建設清源山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需要清源山自身的條件,還得有人為因素的加持。只有清源山附近居民的高素質,才能讓綠色生態深入城市的內部,提高人們生活環境的質量,讓人們更加依賴清源山。清源山生態環境優良,空氣非常清新。山上設有泉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背景點,福建生態旅游景區“清新指數”也對景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實時監測。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PM2.5及負氧離子數都處于正常值范圍,達到“清新”等級標準。據調查統計,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野生植物共有173科669屬1065種。陸生脊椎動物有25目65科179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有30種,涉及雙邊國際性協定保護候鳥34種。昆蟲種類有21目155科592種。
泉州地處閩南經濟金三角中部,該區域的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社會文化也有了較大的進步。尤其在環境保護及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政府比較重視,為風景資源的保護、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背景。經濟的發展整體上提升了區域的設施建設水平,為風景旅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與周邊地區密切的經濟聯系無形中推動了旅游市場的發展,增加了客流。從發展的趨勢看,風景旅游的市場潛力及前景較好。
清源山的門票為70元每個人,這還不包括其中各個景點的額外收費以及一些基礎設施或者娛樂設施的收入。全年共接待游客達 100萬人或以上。正是由于商業的入駐,更加大了清源山的知名度,于是,更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清源山的價值和地位就在這不知不覺的人來人往中慢慢的增加了。清源山不僅增加了泉州市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周圍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很多的崗位,降低了附近居民的失業率,最重要的是清源山的發展也改變了泉州市的經濟結構。清源山風景區的存在,不僅帶動了經濟,而且也提高了人們保護環境,保護自然遺產的意識,使許多的城市將發展重心從污染環境的重工業逐漸的移向了建設城市旅游。
泉州市我國著名海外華人、華僑的故鄉,泉州籍的華人主要分布于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日本、美國、英國等一百多個國家,其中大約百分之九十居住于東南亞國家,他們形成了穩定的境外客源市場。泉州作為閩南文化的實驗核心區和文化生態保護中心,與臺灣相隔不遠,與其有著特殊的血緣、親緣以及社會情緣。同時,閩南文化在澳門、香港、新加坡、日本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區有著廣泛的文化傳播,這也使得泉州的華人僑胞有著濃濃的思想情節、對祖國文化的向往。
泉州清源山從古至今都在影響著泉州市人們的世世代代。清源山風景區的存在也為許多外來游客提供了一個舒適宜人的旅游景點。清源山不管從歷史,地理,文化,還是其他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價值和地位。但是,人們在想到發展清源山價值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清源山的未來。只有政府管理人員和過往游客能夠把保護我過風景區的意識根深蒂固,才能保證清源山風景區的長足發展。清源山長足發展了,才會繼續造福我國人民。所以,即使泉州清源山已經有了一定的價值地位,國家及人們也應該在開發它的同時保證它的自然風貌。
[1]泉州清源山.泉州林業信息網.2014-12-08.
[2]泉州清源山簡介.新浪.2014-12-08.
[3]清源山野生動植物逾千種.泉州網 .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