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許許多多讀者都知道這是中國四大名著《水滸》中經典一筆。水滸的故事已經過去近千年,垂楊柳也肯定是沒有了。但是,那座千年古剎大相國寺依然矗立在河南開封市內的行宮角之東,以他的雕梁畫棟、雄壯巍峨、鐘聲遠揚、名蓋天下而吸引著國內外的游客。
據介紹,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明末開封大水,全寺盡毀。現存建筑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八角琉璃殿內供千手千眼觀音像,高近七米,據傳系用整段大銀杏木雕成,雕像全身貼金,為佛雕中精品。鐘樓內有清乾隆年間鑄大鐘一口,重萬余斤,高近四米。傳說于霜天凌晨扣鐘,聲聞全城,為“汴京八景”之一。相國寺為歷史上著名寺院,印度、日本等國高僧均曾來訪,在中外佛教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據了解,梵樂又稱佛樂或梵唄,是佛教弘揚教法和贊頌佛菩薩等美好事物的一種獨具宗教特色的聲樂。大相國寺的音樂包括“梵唄”和“勸世曲”兩種,演奏樂器包括法器和樂器,法器如振金鐸、木魚、鐘鼓等;用于單獨演奏、也可誦經時伴奏的稱為樂器。時至今日,大相國寺仍保存著大量較完整的古樂譜,在傳統音樂方面稟賦一種廣泛的代表性,經發掘整理詮釋106首梵樂,汲取了民樂和宮廷音樂的精華,傳承創新相結合,結合現代樂器演奏技巧,讓空靜舒緩梵樂重現輝煌,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大相國寺梵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佛教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皇家寺院的大相國寺,以薈萃天下文化精英的博大胸懷成為一方精神圣地。自寺院創建之始便有樂僧越仁大師、虛真大師在寺院演奏佛樂的記載。至唐天寶年間,大相國寺已出現完整的樂隊,并于高僧在法華經開講之前,敬獻佛樂謝佛恩以吸引聽眾。到唐大歷年間,寺院將向佛獻樂定為制度,開壇講經必由樂隊獻樂,以表莊嚴和虔敬。
北宋時期,隨著大相國寺發展的盛勢,大相國寺的佛樂至北宋也達到最隆盛的階段;一方面,由于朝廷對寺院的崇奉,國家許多重大活動和典禮都放在寺院舉行,寺院為適應朝廷禮儀的需要,無論是樂隊還是所演奏的佛樂,都必須更專業更規范,演奏的技藝也必須更高超,入微和莊嚴。因此,大相國寺重視音樂,培養專職樂僧,嚴格訓練技巧和認真演奏樂曲的優良傳統自然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參與以及在財力、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大相國寺自北宋初期即組織起龐大的專業樂隊,其狀況是空前的。此外,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大相國寺在寺內專門修建了演奏七弦琴的佛樂專業“劇院”——維摩院,以及在大殿前修建的專供一般游人和香客欣賞佛樂的演奏廣場——樂棚。
據說,大相國寺非常重視佛教音樂,注重培養專職樂僧,有重視技巧訓練和認真演奏樂曲的優良傳統。作為皇家寺院的開封大相國寺在北宋時期,佛樂達到了鼎盛。每逢大型慶典,均邀請八方百人著名樂僧協同演奏。合奏規模宏大,演奏氣勢恢宏,當時,堪稱天下無雙。
據了解,近年來,大相國寺在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使久已失傳的佛樂表演得以重新再現。
從1927年佛毀僧散樂譜散失,歷經80年,流落民間多年的《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終于在2007年,回到了它的誕生地——大相國寺。《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曾是該寺的鎮寺之寶,它散失于民間之后,一度成為大相國寺僧人心中的一大憾事。《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是古老的工尺譜,有近百首樂曲。1954年,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原河南省戲曲研究所)從民間音樂工作者手中搜集到了此譜,并于1994年對樂譜進行了全面整理,后藏于該院藝術檔案中心保管。2007年,河南省藝術研究院決定,將此樂譜無償回贈大相國寺,讓千年古剎重拾佛樂盛事。


2002年,大相國寺方丈心廣大和尚為了弘揚傳統佛教文化,專門培養了專職樂僧二十五名,并經過精心組織,截至目前編排了《白馬馱經》《相國霜鍾》《普庵咒》《寶鼎贊》《鎖南枝》等四十余首佛樂曲目。樂團邀請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指導,派樂僧去高等音樂學院進修,讓千年佛樂的演出水平不斷提高。
在大相國寺走訪,聆聽佛樂帶來的心靈洗禮,如同一縷微風拂過心頭,將大千世界的煩惱統統掃去,壓在身上的重擔在樂聲的蕩漾下,越變越輕,在寧靜的旋律中飄離,讓人有一種解脫的感覺,身體也陡然一輕,神經不再緊繃,人自然也會舒坦。佛樂是不需要思考的,只要靜靜地感受,就是最好的欣賞。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壓力也是與日俱增,處于亞健康的身體總是在超負荷運轉。聽一聽佛樂,感受一下佛家的思想,開闊心胸,放松神經,在喧鬧都市中尋找一片安靜祥和的心靈凈土。而大相國寺把千年前的古樂重新化為莊重的樂聲飄蕩在人們耳邊,再現古人音樂精髓,讓人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