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奕君
摘要:課堂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更要以學生為主體,兩者不能偏頗。導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學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學生如何成為課堂主體這個核心問題。
關鍵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導與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9)7(S)-0065-2
素質教育是當前課改的主導方向,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新世紀的高質高能人才,是當代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物理課堂教學和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一樣,應重視整體性原則,做到師生互動,這就是說既要以教師為主導,更要以學生為主體,兩者不能偏頗。以教師為主導,要求教師起向導作用,要求教師運用各種手段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情景;以教師為主導,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伙伴與合作者;以教師為主導,是為了更好的落實以學生為主體。
1 導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主導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
1.1 教師要著力于引導
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恰當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強烈的求知熱情,讓學生進入角色,應是課堂教學的前奏。
例如,講平面鏡成像時,先出示相關圖片,提問物、像等大嗎?物、像距鏡面的距離相等嗎?在水深為2米的水面上看月亮的倒影,像距水面有多遠?有的學生認為是2米,有的學生認為是3.8×108km。不同的答案,激發了學生尋求正確答案的求知欲,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的教學點亮了“燈”。
又如,講電位概念時,由于學生在初中學過電壓概念,因此很容易把二者混淆,在引入時先提問“高壓危險不?”學生齊答“危險。”再問“那為什么電氣工人能帶電檢修高壓線路?”一部分學生說:“可能是電氣工人帶有絕緣防護裝置。”這時,老師不要急于表態,可再繼續提問“難道高壓電線上的小鳥也帶了絕緣裝置嗎?”這樣學生會帶著疑問進入認真聽課狀態。
1. 2 教師要著手于指導
教師要著手于指導即指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技能,變知識為能力。
例如,在進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教學時,先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內容,注意課本中公式是怎樣推導的,是否有其它推導方法。讓學生去探究,從而讓他們自己發現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也能推導出位移公式:s=v0t+12at2,同時進一步推導出其平均速度公式=12(v0+vt),此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3 教師要著重于疏導
在學生思維受阻或出現偏差時,教師應給予指點,疏通障礙,使學生思維頓開,疑云頓消,完成學習目標。
如在“伏安法測電阻”教學時,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往往感到原理簡單易懂,但聯系實際問題判斷電流表是外接還是內接時卻無從下手。這時教師應著重于疏導,引導學生從分析誤差著手:外接法的相對誤差為η1=RxRx+rV,內接法的相對誤差為η2=rARx,只需比較η1和η2的大小即可決定電流表是外接還是內接。對于不知道Rx的大小范圍時,則采用如下電路進行判定:將電壓表一端接在a點,另一端分別去接觸b點和c點,觀察電壓表和電流表的前后變化量ΔV和ΔI,當ΔV較小時,說明電流表分壓作用小,應采用電流表內接法;當ΔI較小時,說明電壓表分壓作用小,可采用電流表外接法。
2 學是課堂教學的主體
課堂教學要實現“素質化”,實現“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關鍵在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的主體地位。
2.1 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目標是教與學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明確學習目標便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例如,在講“動量守恒定律”時,可根據本節特點和課標要求制定正確的學習目標并展示給學生。(1)知識目標:能用一維、兩維模型推導動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動量守恒定律的內容,了解動量守恒定律幾種不同的數學表達式。(2)能力目標: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條件,能夠在具體問題中判定動量是否守恒;能熟練應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知道應用動量守恒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具體應用中,能注意守恒方程的“四性”:系統性、相對性、同時性和矢量性。
2.2 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把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智力活動,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協同提高。
2.3 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
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暴露出學習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針對問題精點細撥,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從中獲取“真知”。對一些關鍵性問題,如果學生沒提出來,教師也可設問挑疑,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將學習引向深入。
2.4 讓學生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歸納總結,不僅能及時反饋信息,而且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另一方面,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對比、分析、綜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現學習規律,歸納出學習方法,從“學會”過渡到“會學”,產生新的認知飛躍。
3 處理好導與學的關系
3.1 實現導與學的統一
教師的“導”要服務于“學”,遵循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脫離了學生實際的“導”是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的;學生的“學”要求助于“導”,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必須實現導與學的統一。
3.2 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關鍵在于教師主導性的正確發揮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這就要求教師鼓勵學生發表新見解、新思路。教師應針對問題進行指導、調控、激勵、點撥,從而提高“學”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
總之,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好學生“學”的主體地位,發揮好教師“導”的作用,實現“導”與“學”的最佳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學生如何成為課堂主體這個核心問題,使課堂教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美好的現實。
參考文獻:
[1]王紅梅.利用物理課堂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素質[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0,9
[2]高中物理教學參考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陳兆金.動量守恒定律說課[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8,6
(欄目編輯張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