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三國時期,魏國的東南是東吳,其與東吳的防守前沿是合肥。當時,合肥南臨大江,北與壽春又相距甚遠,東吳看到合肥這一弱點,經常出動水軍騷擾。當魏軍派兵救援時,吳軍已經占得便宜,從水路撤走了,弄得魏軍疲于奔命。一年一年過去了,沒有一個人想出辦法來改變這一狀況。
后來,滿龐被任命負責揚州一帶的軍事,坐鎮合肥。滿龐到任后,幾次與東吳交手,發現了這一弊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后,他上書建議把合肥的主力部隊西移三十里。因為那里有險可守,而且離江較遠,吳軍前來襲擾,必須棄船陸戰。這樣,吳軍便失去了水軍優勢,有利于魏軍與敵作戰。
就是這樣一個好計謀,卻沒人能夠領會。后來朝廷實在沒有別的良策,這才同意了滿龐的請求,轉移合肥的軍隊。東吳認為滿龐因為恐懼而遷城,應趁新城立足未穩之機將其攻下。孫權率大軍渡江,準備攻打合肥新城。孫權得意洋洋地抵達合肥新城時,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座新城坐落在距江邊很遠的地方,而且依險而筑,即使沒有援兵,孤城也可以支撐數載。孫權大軍泊在江中,騎虎難下,攻又攻不得,撤退臉面又過不去。
孫權的尷尬境地都被滿龐看在眼里。他認為孫權會派軍隊到岸邊炫耀,為自己找臺階下,于是在隱蔽處埋伏六千人,等待吳軍自投羅網。果然,數千吳兵上岸聚集。魏軍突然發起沖鋒,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傷亡慘重。孫權兵敗而歸。從此,合肥的困境得以解除。
合肥城移動三十里,魏軍就占據了主動。三十里的距離不遠,可是人的智慧差距就大了,其結果也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