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立足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鄉村文化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實現標準化均等化。
公共文化設施、隊伍、活動、投入得到保障。
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更加豐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切實加強,鄉村文明水平顯著提升。
到2035年——
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鄉村文化振興達到新高度。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旅游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強。
到2050年——
鄉村文化全面繁榮興盛。
農業文化內涵、農村思想道德、農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助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新農村建設。
讓廣大農村呈現多彩民俗風情、豐富特色風物、厚重人文風韻,彰顯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建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
推出家訓館、建設家訓墻、打造家訓街。
設立“鄉村振興榜樣”展示墻。
設立“失德曝光臺”。
建設“小馬工作室”,推廣“老馬工作法”。
設立“鄉賢堂”。
建設共享科技館。
建設村級志愿服務站。
鼓勵建設“鄉情陳列館”。
鼓勵建設文化禮堂。
1. 開展農村思想道德教育行動。
2. 開展優秀鄉土文化挖掘傳承創新行動。
3. 開展鄉村文化供給優化升級行動。
4. 開展鄉村移風易俗行動。
5. 加強鄉村信息網絡建設。
6. 加強鄉村文化振興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
1.到2020年開展農村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3000場以上,同時開展“庭審進鄉鎮”活動,每個區縣每年5場以上,全市200場以上。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民的普法知曉率達到70%。
2.每年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3000場,每年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0次以上,培訓一支懂技術的本土農技員隊伍,輻射帶動農戶5萬戶以上。
3.力爭2020年新增100個非遺項目傳習所,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增加至120個,推動20個非遺保護特色小鎮建設。
4. 到2020年力爭建成10個傳統工藝市級工作站。
5. 到2020年,全市戲曲演出達到500場。
6.力爭到2020年,建設一批鄉村文化旅游重點項目,打造首批30家鄉村文化樂園,建成1—2個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古鎮。
7.到2020年,打造一批市級鄉村文學基地,建設市級文藝創作基地100個以上,打造市級鄉村藝術特色學校25所以上。
8. 到2020年,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9. 到2020年,完成14座無線發射臺站改造,基本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
10. 支持在鄉鎮建設室內固定惠民電影放映廳,2020年建廳總數達到全市鄉鎮總數的50%。
11. 到2020年,下線2個月內的商業電影公益放映增加到5萬場。
12.組織“紅色文藝輕騎兵”,每年開展文藝進基層活動1000場以上。
13.到2020年,每個鄉鎮(街道)至少建立1支民間文藝團隊,每個村落實1名文化志愿者、發展3個文化中心戶,實現全市1000支民間文藝團隊、1萬名文化志愿者、3萬個文化中心戶服務農村文化建設,全市基層公共文化隊伍達到5萬人。
14.到2020年底,實現全市所有自然村光纖和4G網絡覆蓋,建成120個“互聯網小鎮”、1200個“移動互聯網村”。
15.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行政村有線電視網絡覆蓋,達到100M及以上帶寬接入能力。
(據《重慶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