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的秀山花燈,是“邊城文化”的根基。上世紀50年代,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每一個村寨,都有花燈班子。但前些年,全縣的原生態花燈班只剩下6支,秀山花燈面臨失傳危機。繁榮“邊城文化”,這根基不能丟。因此,近幾年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把挖掘、保護、傳承花燈文化,作為文化“邊城”的重點。
一方面,秀山把花燈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有機地融合起來,請來花燈文化和舞蹈專業人才,利用花燈民歌的旋律,將之編成廣場舞,然后通過舉辦培訓班的方式,將花燈文化普及到城市社區和農村村寨;另一方面,在普及花燈藝術中,秀山還將這一文化普及進中小學,普及到企事業單位,分別建起縣實驗中學、海洋中心小學兩所市級非遺傳承學校,并將花燈和秀山民歌編成鄉土教材,送進學校。
經過幾年的努力,秀山原生態的花燈班子已恢復到20支,花燈歌舞也走出了秀山,走出了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