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剛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強則中國強,農村美則中國美,農民富則中國富。鄉村振興需要的不僅僅是充裕的物質生活,更需要的是富足的精神文化。鄉村之美,不僅在于有好山好水,更應有文化之繁盛、心靈之潤澤。鄉村要振興,文化有擔當。要在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思想基礎。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要樹立正確導向,抓好思想引領,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積極支持和引導農民群眾維護公序良俗、崇尚義德勤儉。培育一種精神,形成一種風尚,提升一種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因此要久久為功、保持定力、潛移默化。
重視“鄉賢”文化的塑造,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源頭活水。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鄉村建設,傳承鄉村文明。要培育“鄉賢”文化,引導鄉村社會見賢思齊、見德思義,發揮其在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在保障憲法和法律實施的基礎上,把鄉規民約、村民自治整合起來,形成治理有序的規范體系,讓農民群眾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把尊老愛幼、濟貧扶弱、維護公益作為道德標準去衡量。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蔚然成風,農村風氣就會好起來,奮斗的精神和創業的精神也會強起來。
重視鄉土文化的挖掘,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肥沃土壤。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底,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鄉土文化蘊藏的價值觀和文化遺產,是維系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靈魂。一棵老樹、一口老井、一座老宅子、一首老歌謠、一門老手藝……每事每物都承載著鄉愁。把鄉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因而既要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還要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更要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如此才能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美麗鄉村不但要有看得見的外在美,而且要有看不見的內在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讓有形的鄉土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讓鄉土文化回歸并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讓農耕文化的精華成為構建農村文明的底色。
重視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永續動力。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和低碳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是農村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的融合點。引領一批企業和項目到鄉村落戶,才能帶動鄉村農民增收和扶貧開發。要振興農村傳統工藝,大力培育“一村一品”“一鎮多品”等非遺手工藝特色村鎮。要加快促進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生態、扶貧融合發展,依托鄉村獨特文化資源和文化特色,提檔升級鄉村文化旅游品質。
鄉村是中國民俗文化和鄉土文化的棲身場所,鄉村是回歸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心靈慰藉,鄉村是農民群眾實現“中國夢”的溫暖家園。我們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支撐,緊緊抓住文化振興的牛鼻子,讓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用文化軟實力撬動生產力,尋找、挖掘、培育好新時代鄉村文化,共繪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作者系萬州區文化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