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清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民生觀。其中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就是從首提“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發展到“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做好新時代民生工作,必須深刻領會民生“三感”內在的思想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找準提升民生“三感”實效的結合點,不斷提高民生工作水平,真正為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創造實實在在、穩定持續的保障。
堅持目標與路徑相適應,增強民生工作科學性。新時代民生工作的總目標就是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不僅鮮明地提出了民生“三感”這一目標,還清晰勾畫了提升民生“三感”的路線圖。比如,基本方略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理念,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基本導向是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基本要求是黨和政府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人民群眾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基本思路是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基本任務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堅持盡力與量力相協調,增強民生工作可行性。提升民生“三感”既要回應民之所需,更要植根于現實的土壤,來不得半點虛假。從個人意愿出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是越大越好;但從現實角度出發,保障和改善民生受制于發展基礎,不能超越當前的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但在干的過程中要把握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度,做到愿望和效果、需要和可能協調一致。其中,“盡力而為”是責任態度,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把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為黨和政府的基本職責,常抓常為,善抓善為,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付諸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量力而行”是科學精神,既積極回應群眾所需,又充分考慮發展實際,絕不能竭澤而漁、寅吃卯糧,更不能亂開“空頭支票”、吊高胃口,要依靠實實在在的發展、實實在在的民生舉措,切實保障和提升民生“三感”。
堅持保障與激勵相統籌,增強民生工作針對性。一方面,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鍵小事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要重點處理好教育、就醫、就業、絕對貧困、房價過高、收入差距過大、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等影響老百姓獲得指數、幸福指數、安全指數的痛點難點焦點問題。另一方面,要滿足多樣化的民生需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民生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老百姓越來越關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公平正義。在治國理政上要守住“為民務實清廉”的底線,在改革發展上要守住“安全穩定和諧”的底線,在法治建設上要守住“公平正義合法”的底線,在環境保護上要守住“生態文明美麗”的底線。
堅持當前與長遠相兼顧,增強民生工作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碧嵘裆叭小?,必須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一方面,要著眼當前,以攻堅決戰的精神狠抓當前民生重點難點問題,特別要針對脫貧攻堅、環境治理、社會保障等群眾當前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集中財力、物力、精力實施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民生工程。另一方面,要放眼長遠、多積尺寸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重“顯績”更重“潛績”,對改革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進行認真研究,對未來民生工作的重點與難點進行預判,制訂出民生工作的長遠規劃,著力構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制度體系,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推動民生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為民生事業發展提供更加公平可持續的保障。
堅持局部與全局相平衡,增強民生工作協同性。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必須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民生工作量大、面廣、頭緒多,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艱巨的、復雜的工程,全局對局部起支配、統率、決定作用,局部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全局的變化。做好民生工作,提升民生“三感”,首先要加大全局統籌力度,推動城鄉、行業、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其次要做到局部立足全局、服從全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從全局謀劃一域,致力于讓黨中央的民生決策部署兌現落實。同時,要注重用局部的發展推動全局的發展,鼓勵支持部門和地方在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前提下擔當作為、積極探索、大膽工作,以一域服務全局,致力于地方民生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堅持客觀與主觀相統一,增強民生工作內生性。民生“三感”是衡量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指標,既取決于客觀上民生供給的質量效果,也取決于主觀上心理預期的實現程度。一方面,黨和政府要務實創新做好民生工作,樹立“大民生觀”,創造起點公平、維護過程公平、縮小結果不公平,集合民生共建共享的“最大公約數”,以民生舉措的落地來滿足人民群眾的預期;精心細致做好民生引導,把民生政策講透徹,把民生舉措講清楚,把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把民生改善成績講到位,爭取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防止出現“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合理的心理預期,培育正確的獲得觀、幸福觀、安全觀,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心態;引導人民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的教導,增強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助力形成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共同為實現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而持續奮斗。
(作者系重慶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