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發展是第一要務,政治生態決定著經濟生態,經濟生態取決于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民生為本、企業為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必須全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營造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政務環境是營商環境的核心。忠縣出臺了“普惠政策33條”“創新驅動26條”“特色工業25條”“特色城市13條”“電競產業19條”“美麗鄉村16條”等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和落實“三張清單”,大力推行項目審批并聯評價、并聯評審、并聯審批“三并聯”,326種事項“只跑一次”、201種事項“一次不跑”,建立一個部門牽頭跟蹤、一張清單交接辦理、一個項目秘書服務、一月定期通報考核的“四個一”項目服務機制,在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提高執行力”干部作風建設專項整治行動。良好政務環境增添了民間投資信心。去年以來,忠縣引進項目290個、協議引資523億元、到位資金115.2億元,促進經濟增速連續6個季度保持在11%以上。營造良好政務環境,要進一步創新制度建設,促進政府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運行體系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要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切實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要提升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水平,打通服務群眾和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是營商環境的先導。忠縣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企業減負30條”和“營改增”政策,在招投標、政府購買服務、優惠政策享受等15個重點領域實現紅黑名單運用。去年以來,新增市場主體5515個,常住人口平均17人就有1個市場主體,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5%左右。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要著力構建更加公平的市場秩序,讓每一個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做到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市場監管同步,讓市場“寬進嚴管”。
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法治環境是營商環境的保障。忠縣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公檢法機關分別就各自領域出臺“服務民營經濟30條”“保障民營經濟18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16條”等政策,建立完善執法過錯追究、重大案件處理備案、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執法公示等制度,企業對行政執法滿意率達95%以上,2017年全縣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發生率分別下降44.9%和60.6%。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要強化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提高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讓公平正義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要突出便民利民,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和市場主體司法需求;要加快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司法行政服務能力,讓市場主體獲得更多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務。
營造親商安商的人文環境。人文環境是營商環境的內核。忠縣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大力弘揚“忠”文化精神,成功創建為重慶市唯一的全國文明縣城,深入開展“忠縣要發展·我來出把力”主人翁意識強化活動,形成了干事創業、親商安商的濃厚社會氛圍。只有筑好親商安商人文環境這個“巢”,才會引來更多“金鳳凰”。營造親商安商的人文環境,要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文明素養,用良好的發展環境留住企業;要完善領導干部直接聯系企業家制度,以“你投資我服務、你創業我幫助”的姿態主動為企業服務;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用真誠的感情和情懷吸引企業家,做到親而有界、親而有度,親而有責、親而有為。
(作者系忠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