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鄉村文化振興要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鑄魂就要理清鄉村文化脈絡,準確把握鄉村文化內在的文化邏輯,遵循鄉村文化的發展規律,不斷培植其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彰顯鄉村文化的獨特價值;強根就要開闊眼界,打破城鄉二元的文化邊界,全面把握鄉村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外在形態,不斷拓展鄉村文化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空間,打通城鄉文化互動融合的渠道和路徑。
就具體實施路徑而言,鑄魂強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鄉村文化振興,要以“形”為基礎。鄉村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有價值觀、行為規范等“無形”的文化內容,還體現為村寨、道路、橋梁等構成的有形的文化空間。在鄉村,“無形”的文化內容依賴“有形”的文化空間而存在。因此,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首先,就是對鄉村有形的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和重建。再者,每個鄉村都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內容而呈現出各自相異的形貌,如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對這一點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則不免重蹈“千村一面”的覆轍。同時,在鄉村的“形”的方面,無論房屋布局、用料選擇還是建筑體式,村民才是真正的專家,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調動村民的積極參與和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至關重要。只有基于鄉村自身文化特征,恢復和重建鄉村文化空間,鄉村文化才會真正具備蓬勃生長的土壤。
鄉村文化振興,要以“俗”為重點。所謂“俗”,是指在鄉村傳承千百年的文化習俗,是村民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交往習俗、節日習俗等方面的總和。鄉村文化,正是活態地存在于文化習俗之中。文化習俗外顯為文化行為和價值規范,內含著鄉村文化記憶和文化精神,是鄉村文化實踐的累積。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一方面,要致力于文化習俗的維系,讓存在于文化習俗中的各種文化樣式,包括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戲曲、傳統手工藝、傳統節日等形式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文化習俗發展的引導。習俗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新時代,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植入鄉村文化習俗,揚棄鄉村文化習俗中的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習俗。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讓鄉村回歸自身的文化邏輯,讓鄉村優秀傳統習俗持續傳承。
鄉村文化振興,要以“人”為核心。鄉村之所以有靈氣,能夠承載鄉愁,并不只是城市之外的建筑群落,而是生活在鄉村中的人。鄉村的文化習俗由鄉民世世代代的生產生活方式所構成,鄉村的文化空間是鄉民數代人不斷建設的結果,鄉村的文化價值體現為每一個鄉民具體日常的生活實踐。生活在鄉村的人們,就是鄉村文化的持有者、傳承者和實踐者。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重要前提就是激發生活在鄉村的人們自身的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一是要加強教育和引導,不斷深化對鄉村歷史演進、社會發展、文化內涵的認識。二是要尊重鄉村文化人,不斷增進鄉民對鄉村文化的自身認同和城市群體對鄉村文化的熱愛與關注。三是要加大城鄉文化互動的力度,通過展示、演出等多種方式,推進鄉村文化“進城”,提升鄉村文化自信。只有尊重鄉村文化的主體——生活在鄉村的人們,鄉村文化振興才能夠真正得到落實。
鄉村文化振興,要以“活”為目標。鄉村文化振興,其意義在于激發鄉村的文化活力和內生動力。文化有活力,才能充分展示鄉村之美,鄉村才能留住年輕一代。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教育與疏導,重塑鄉村道德,激活鄉村民俗,使其具備文化向心力;其次要加大投入,完善鄉村文化設施,不斷豐富鄉村文化活動,拓展鄉村文化空間,使其具備文化吸引力;再次要加大城鄉互動,通過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等業態的植入,不斷提升鄉村文化效益,使其具備文化生產力。
(作者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