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平
“開會之前先說明一下,今天市紀委監委第一紀檢監察室的同志列席我們的黨委會。”近日,在重慶市某單位黨委會上,黨委書記的開場白讓會場出現了短暫的安靜。隨后,會議如常召開。
自今年2月初重慶市監委組建以來,列席被監督單位的重要會議,對于重慶市紀委監委第一紀檢監察室的同志而言,還是第一次。
“通過列席會議,對被監督單位領導班子有了初步印象,也可以掌握他們近期的工作,進一步聚焦監督重點。”第一紀檢監察室干部劉浩和劉幫凡列席此次會議后說,“如果連監督對象都對不上號,監督就無從談起。”
選擇列席該單位的黨委會,并非偶然。
劉幫凡顯然“有備而來”:他隨身帶了一份材料,是對該單位政治生態情況的分析報告。
“該單位情況比較復雜,信訪舉報始終沒有斷過。”劉幫凡說,他們決定沉下去撈問題。
“監督,必須奔著問題去。”重慶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陳雍表示,紀委監委的首要職責是監督。監督不是無源之水的監督、不是漫無邊際的監督,而是聚焦問題線索的監督。
但監督從何入手,似乎并不明朗。“原來我們更擅長于執紀辦案,對如何有效監督,還需要加強。”第一紀檢監察室主任傅紹芬說。
破題從調研開始。3月14日,分管第一紀檢監察室的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委副主任王建東主持召開12個紀檢組和紀工委工作調研會。會議用時整整一天,除了向紀檢組和紀工委通報前期情況、傳達最新工作要求外,“重頭戲”是其后的問題匯報:紀檢組組長、紀工委書記單獨“背靠背”匯報監督單位存在的問題。
“匯報要求見人見事見問題,除了所聯系單位的政治生態總體情況,還要指明哪些是需要關注的‘爛樹‘病樹‘歪樹。”駐市文化委紀檢組組長李家發說,“這體現了我們‘駐的優勢,對我們壓實監督責任,也是一種倒逼。”
“我們室共有9個人,對口聯系88個單位和部門,就是有三頭六臂都忙不過來。必須要依托紀檢組延伸‘探頭,伸長手臂。”傅紹芬道出了其中緣由。
問題掌握了,如何有效開展監督?到問題較為突出的單位突擊列席重要會議,是其中一種方式。
這次黨委會上,研究了兩項需要動用經費的招投標項目。班子成員輪流對兩個項目提出了意見建議,第一紀檢監察室列席人員全程旁觀,一言未發。“有沒有貫徹民主集中制,決策過程是不是依法依規,都能從中看出端倪。”劉浩說。
采取更多的監督舉措,組合出擊。4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第一巡視組正式啟動對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黨組及五個分院黨組的巡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紀檢監察室也抽調專人協助最高檢黨組做好巡視相關工作。“市檢察院本來就是我們的監督對象,通過協助做好線索梳理,有利于我們延伸監督觸角。”第一紀檢監察室副主任董建波說。
明確靶向更有利于精準監督。從成立以來,第一紀檢監察室就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做好基礎工作上,他們與市委巡視辦對接,了解巡視整改情況;與黨風政風監督室聯動,篩查問題線索;與相關組織、審計部門建立聯系,動態掌握經濟責任審計、選人用人方面的問題。
這幾天,傅紹芬又從黨風政風監督室“搜”到了一大摞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相關的制度材料,打算將散見于各項規章制度中的紀律規定整理成冊,作為執紀監督和開展日常教育的依據。
“從發現問題、談話函詢到案結事了,力爭監督始終有力。”傅紹芬說,“根據市紀委監委要求,對于干部個人的處分決定,必須要到所在支部去宣讀,我們監督室也要到場,下一步就是要做實執紀監督‘后半篇文章。”
拳頭攥緊才更有力。
在與市紀委派駐紀檢組的聯動上,第一紀檢監察室制定了密切聯系派駐紀檢組暫行辦法,明確從兩方面著力:一方面密切與派駐紀檢組的聯系,要求派駐紀檢組每半年報送一次監督執紀問責情況和被監督單位政治生態情況,每月報送信訪舉報件、初核問題線索數等六類事項。另一方面,該室主動出擊,每年至少開展一次為期一周的蹲點調研,選取有一定代表性的單位,弄清“重點人”“重點事”。
“爭取同頻共振,實現監督力度最大化。”傅紹芬說,目前,該室正在對派駐紀檢組需要重點報送的內容進行細化,從而進一步將監督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同頻共振”不是一句空話。“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支持。”駐市文化委紀檢組副組長鄧志勇說,紀檢組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難度,“我們的力量有限,而且還需要打破熟人情面關。”
另一個派駐紀檢組也感受到了這份支持。此前,該紀檢組曾一度陷入“尷尬”:被監督單位有一個問題線索涉及一名處級干部,初核中,并沒有對外公布。在2月初的民主生活會上,有班子領導對該紀檢組組長提出了質疑:“你跟某某是熟人,所以關于他的問題是不是久拖不查……”
“問題還在查核中,沒法去解釋,但是對于這樣的質疑,我們還是要積極應對以正視聽。”該紀檢組組長說。對此,紀檢組將問題反映給了第一紀檢監察室。該室派出人員及時介入,針對案件較為復雜的情況,參與人員協助把初核工作做扎實,迅速推動案件進度。此外,該室干部還對相關人員開展談話,澄清了誤解,有力消除了外界的疑慮。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