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再不把堆在田里的牛糞清理干凈,就要勒令關閉養牛場了。”
養牛近十年,豐都縣包鸞鎮飛仙洞村養牛大戶張林聰已經四次收到整改令了。
張林聰望著門前的黑色“糞田”,欲哭無淚。
都說養牛難,誰知處理牛糞更難!
張林聰快被那臭氣熏天、蠅蟲滿天飛的牛糞搞瘋了:200頭牛每天產生約3噸重的牛糞,因不知如何處理,已經堆滿了周圍田地,過路鄉親連落腳之地都找不到。
“唉,自己都嫌棄,更何況別人呢?”面對鄰居的舉報,張林聰很是無奈,“沒辦法呀,牛糞免費送人當肥料都沒人要!”
如何有效處理牛糞,擾得張林聰寢食難安。
張林聰的牛糞煩惱,曾是豐都所有養牛大戶的煩惱。
從2008年起,毗鄰長江的豐都縣開始打造“中國肉牛之都”。幾年下來,豐都農民趟出了一條“牽著牛兒奔小康”的路子。
截至2017年初,豐都建成萬頭以上養牛場2個、千頭以上養牛場3個、500頭以上養牛場11個、百頭以上養牛場25個、20頭以上養牛場1036個,存欄肉牛約21萬頭。
牛多了,牛糞逐漸成為一件頭疼事。
“按照一頭成年肉牛每天產生15-20公斤重的糞便來算,豐都縣每年面臨著數百萬噸的牛糞處理量。”豐都縣畜牧獸醫局長趙波說。
然而,由于環保意識不強,豐都多數養牛場都沒有牛糞處理設施,99%的牛糞都處于散亂堆積狀態。一遇下雨天,雨水便和糞污混合,排入江河。
飛仙洞村的村民們回憶說:“當時河道岸邊堆積的牛糞有人那么高,不僅臭氣熏天,還造成河水呈暗黑色,魚類不斷死亡,河道邊的植被也大量枯死了。”
治理牛糞污染,已刻不容緩。
2014年,豐都聘請中國人民大學專家團隊對畜禽承載量進行了論證,決定合理控制肉牛養殖規模,從源頭上減少糞污排放量。
基于此,豐都新劃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將發展目標由55萬頭肉牛調減為40萬頭,并關閉搬遷了20家禁養區畜禽養殖場。
“說實話,走彎路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每次路過曾紅極一時如今卻“人去牛空”的養牛場,包鸞鎮黨委宣傳委員易波就感慨萬千。
為避免悲劇重演,豐都縣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對全縣新建、改建、擴建的養牛場規劃、設計和選址進行全面調控,并監督養牛場開展環境影響評價。“這樣能使其在一開始就走上正軌,繞過彎路。”易波說。
在合理控制肉牛養殖規模的基礎上,豐都又實施環田管網“兩分離三配套”措施,即雨污分流、干濕分離,配套建設干糞池(棚)、沼氣池、污液儲存池。如果規模較大,養牛場還得在“兩分離三配套”的基礎上加配“沼液還田”“生物氧化”等設施。
由此一來,經過粗加工的牛糞便能變廢為寶。
依托于“兩分離三配套”,曾讓張林聰愁眉不展的牛糞現在不光能賣給有機肥廠做原料,還能產生充足沼氣供家庭使用。
“現在我不怕牛兒多,就怕牛糞少。”張林聰看著干凈整潔的養牛場,滿臉笑容。
2018年6月5日,重慶豐澤園肥業有限公司。
“轟隆轟隆……”預混車間里,數十噸牛糞正在通過大型機械轉運進發酵車間。
24小時后,這些原本臭烘烘的牛糞經過快速連續發酵、智能化防控等處理,將變成有機肥或者有機-無機復混肥料,裝成袋后,銷往涪陵、萬州、云陽等周邊區縣。
在豐澤園等有機肥企業入駐豐都之前,牛糞是制約豐都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特別是位于高家鎮的亞洲最大單體養牛場——恒都肉牛養殖場,1.5萬頭肉牛一年的排便量就需要4萬多畝的土地來分解。
“豐都以前有句聽起來不太雅的話,叫‘牛都是在牛屎上長起來的。”豐澤園副總經理王貴賓介紹。
為破解牛糞難題,豐都陸續引入豐澤園、沃特威等4家生物有機肥開發公司,專門負責規模化養殖企業牛糞的有機化處理,使曾經人人避之不及的臭牛糞變成了大有可為的“香餑餑”。
另外,豐都縣還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專家團隊牽上線,利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黑科技”,對不同作物提供針對性的有機肥研發技術支持。
打出一套治理牛糞的“組合拳”后,豐都牛糞的供需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以前我們求著別人幫忙處理牛糞,現在我們不僅不用求人,還得到處找牛糞用于生產。”王貴賓說,為緩解牛糞原料不足,豐澤園已和華裕養雞場簽約。
目前,豐都牛糞的有機肥利用率達到了95%。僅是豐澤園,年處理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便已達到15萬噸,年產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20萬噸,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
95%的牛糞制成了有機肥,那剩下的5%去哪兒啦?
答案藏在豐都的“牛糞產業鏈”里。
“這些都是牛糞養殖蚯蚓后產生的廢棄物,馬上要拿去種植折耳根、苦瓜蔞等作物,等完全消解后再賣給有機肥企業。” 十年前,涪陵小伙李從萬和好友來到包鸞鎮合伙搞起了蚯蚓養殖。那時,在他人眼中是個“大麻煩”的牛糞,在李從萬眼里卻是個寶貝——蚯蚓在牛糞里比在一般的土壤里長得更好。
“不過,最初我們只是利用牛糞養蚯蚓,卻不知其中最大的‘寶藏是蚯蚓生長后的糞便。”隨著豐都牛糞處理方式的轉變,牛糞產生的循環價值開始凸顯。
通過學習,李從萬才知道,由于蚯蚓糞中的蚯蚓酶能與牛糞產生生物化學反應,“牛糞+蚯蚓糞”就變成了有機肥料,不但不會對農田造成污染,還能有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
了解到這一商機,李從萬說干就干,搞起了蚯蚓養殖一條龍模式:用牛糞養殖蚯蚓,利用蚯蚓食用后的糞便喂養地龍,利用喂養地龍后的糞便種植藥材、蔬菜,最后將余下的糞污賣給有機肥企業。
如今,李從萬的蚯蚓養殖基地已有15畝,種植苦瓜蔞、折耳根等有機蔬菜、藥材3畝,待明年長成后,年銷售收入將達50萬元,相比之前僅養殖蚯蚓,收入增長了10萬元。
不僅如此,豐都還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鼓勵農戶利用牛糞大面積種植雙孢蘑菇、紅心柚以及皇竹草等經濟作物。
“今年我家要過上好日子了。”看著長勢良好的雙孢菇,豐都縣仁沙鎮杭家坪村的建卡貧困戶代永昌很是歡喜。
“牛糞能快速促進雙孢菇生長,通常一天不采收,很多雙孢菇就會‘開傘,所以到了盛產期,基本上每天都有產品賣。”代永昌說,今年他靠賣蘑菇已收獲3000多元,摘掉“貧困帽”指日可待。
目前,豐都已在仁沙、興龍、高家、董家等鄉鎮發展雙孢菇2000畝,每年可有效處理牛糞1萬噸,種植雙孢菇后的牛糞還可回田,作為種植玉米、水稻、土豆等其他農作物的基肥。
“如今我們探索出了較為成熟的牛糞處理方式,未來,我們還會尋求更多的牛糞生態模式。”趙波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