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茶館——如果提起這個詞,你腦海中還是臺上說著評書,臺下嗑著瓜子的場面嗎?
與想象中不同,上海如今精致的茶館,已經是另一番景象。而喝一杯茶的價格,常常要高過咖啡。
在生活方式越來越現代的中國都市,為何喝茶再次變成了普通人追求的“雅趣”?精致的茶館中,都是些什么樣的茶客?
提及上海的茶館,著有《老上海瑣記》一書的楊忠明先生曾考證,最早出現在清末同治年間。“第一家,是洋涇浜上三茅閣橋邊上的麗水臺。”楊忠明說,“當年這家茶館有一副對聯——‘繞樓四面花如海,倚遍欄桿任品題。可見是個文人雅士有銅鈿人消費的地方。”
出生于1845年的英國人阿綺波德·立德(MrsArchibaldLittle)曾在她的著作《穿藍色長袍的國度》中,寫到晚清時期上海的茶園:“上海最好的地方莫過于茶園。茶園遠看像英國柳葉圖案碟上的圖畫,有水,有橋,還有亭子和假山。這些橋曲曲折折,這一座,那一座,十分精致。”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在上海,伊麗莎白二世體驗到了阿綺波德·立德當年的感受。在豫園湖心亭二樓靠近東窗的一張紅木圓桌旁坐下,不待服務員端上特級獅峰龍井,女王先贊嘆了一句:“這兒的風景真美!”品飲著紫砂壺中沖泡的龍井,耳畔響起江南絲竹的調調,實在是嗲!
之后,湖心亭成了來滬外國首腦的熱門去處,先后接待了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加拿大等近二十個國家的總統、首相、總理等政要。
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上海的年代,盡管上海也有—些相對高端的茶樓,但更多的是遍布街頭的小茶館。特別是在南市老城廂,以及—些老城區,有老虎灶的地方,必然同時開設有茶館。
所謂老虎灶,亦即熟水店。一般是用燒木柴或者煤炭的大灶燒水,供應給住在里弄的居民。木桶挑水,舀子打水,人工燒火,成為上海街頭的一道風景。以閘北為例,1950年,當時的閘北區與北站區并區,統計資料表明兩區合并時共有346家老虎灶。
因為老虎灶開水供應充足,附設茶館簡直成了必然的買賣。許多人知道當年上海人早餐有吃泡飯的習俗,殊不知有些經濟條件稍好的人家,特別是有點空閑時間的上海爺叔,他們的早飯會在老虎灶解決。從大餅油條攤頭買一兩只大餅,到老虎灶點一杯茶,就是一頓早飯。貴一點的是高綠,全稱應該是“高級綠茶”——那時候的商家可不敢將所有的扁茶都叫做龍井;便宜的有炒青,也是分級別的,起碼可以分出六級。更有人自帶茶葉——反正一熱水瓶開水只要三分錢。大餅配綠茶,這吃法一點兒也不輸給面包配咖啡,甚至老虎灶本身就是個半露天茶座,只要感覺對,情調不要太好哦!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特別是住房條件的改善,老虎灶越來越少,2016年,安慶東路103號老虎灶由相關地塊動遷而拆除,上海市區再也不見老虎灶。與此同時,老虎灶附設的茶館也成了明日黃花。
如果還想領略此類茶館店的風采,跑到遠郊青浦、金山的一些非旅游熱點的老鎮上,還是能領略一番的。記者近日在青浦練塘就發現這么一家老茶館,清晨。多有附近鎮上的老人,主要以男性為主,前來孵茶館。一玻璃杯綠茶,售價幾塊錢,天南海北家長里短,就能消遣一上午。
江南古鎮茶館,古來大多男女分設。一方面,男性吸煙的人多,女性并不喜歡到茶館吸二手煙。另一方面,茶葉在早年間算是稀罕物,譬如到上海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家說“請吃茶”,說不定端上來的是一杯白開水。只有說到“請吃茶葉茶”,那杯子里才有可能有幾片綠茶。在水鄉古鎮,婦女們得空會聚在一起喝一杯“阿婆茶”,茶杯里時而有紅茶綠茶類的茶葉茶梗,時而只以青豆筍干之類替代。如今的旅游景點,反倒以“阿婆茶”的名頭做起了生意,大多用紅茶,算是“阿婆茶”之“升級換代”版。
素有“海上第一茶樓”之稱的湖心亭,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陪公司德國客戶去湖心亭的上海人李蒽,有些小感慨:“要不是陪老外,我還真沒想到去湖心亭喝茶。想著那是英國女王去的地方,我去可能會被宰一刀。哪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均百把元的價格,尚能接受。套餐除了茶以外,還有香干、話梅、鵪鶉蛋等佐茶的小食。”
記者近日也到湖心亭探訪,發現此地平日里銷售的龍井茶,從幾十元到兩百元不等。廉價的自然是較為細碎的茶葉,但卻并不欺客——是正兒八經的龍井品類。當然,豫園是上海的主要旅游景點,坐在湖心亭上看風景,往往看不到太多九曲橋的模樣,只看到橋上滿滿的人流。
在上海市區,隨著老虎灶的式微,繼之而起的是一些裝修洋氣的紅茶坊。其經典款是泡沫紅茶。論其色香味,感覺上與傳統茶飲有所差別,有點甜,有點酸,還有點澀,且用模仿西式搖酒器的搖茶器加工處理后,泡沫豐富,看上去較符合2000年左右“新新人類”的審美。最火爆的歲月,僅上海一地即有300家以上此類紅茶坊。但這些源自臺灣地區的泡沫紅茶之類,使用紅茶粉、植脂末等調配而成,終究不是茶之正道,逐步式微。
前不久,一份源自“DT數據俠”的報告顯示,更新換代后的中式茶館正在崛起,成為隱匿在身邊的消費升級。DT數據俠分析了大眾點評上的評論數量,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成都五座城市,茶館評論數量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不同程度上揚,其中上海和杭州的中式茶館評論數呈爆發式增長。
記者注意到,在上海,從2014年底開始,從延安中路到徐家匯路肇嘉浜路一帶就已聚集了大量的茶館,如今這一帶已成為茶館最密集的區域。其中,隱溪、淺遇·1913百年茶館、陸羽會等,無不打造中華茶文化概念。以隱溪為例,記者在余慶路店看到的情況是——室內面積較大,曲徑通幽,人造的潺潺流水,再現了阿綺波德·立德筆下上海茶樓的感覺。
市場真正需要的,是有著合理定價的、支撐消費升級的茶館。
記者在網絡上查詢,發現上海各家精致的茶館,人均消費一百多元的定位比較多見。此類茶館大多在市中心,比較重視裝修、裝飾。對于商務人士來說,此類茶館遠比一般咖啡館安靜,適合談生意。
到茶館喝茶,很大程度上是去喝環境、喝情調。經營茶館生意的黃蓓麗女士告訴記者,她開設的然舍軒茶館,總體上客人沒有天山茶城多,客人主要是沖著環境而來。此地本是舊上海杜月笙三星公司的所在地,如今成為高端精品酒店。“來這里喝茶的,并不考慮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要考慮感覺——感覺上是不是值。”黃蓓麗對記者說。
黃蓓麗回憶,上海茶業品類,從流行龍井等綠茶類扁茶,到改革開放一段時間以后流行福建鐵觀音,后來又流行福建巖茶,最后登陸上海灘的是云南茶。“這與地方遠近、交通物流條件有關。”黃蓓麗說,“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認知度逐步提高,懂得了品鑒更多品類的好茶。”
湖南安化紅鮮溪茶業有限公司華東營銷中心市場總監鄧迪波先生則認為,近幾年,人們的消費更理性。鄧迪波告訴《新民周刊》記者:“過去茶葉經常被用來送禮。現在,則主要是消費者自費購買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戚朋友。”
茶葉市場紅火過后,則是茶館行業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