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玲
[摘 要] 即將步入社會的高職學生,已經到了獨立承擔人生責任的階段,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不僅決定著他們人格的完善與否,也影響著社會發展和進步。第二課堂是指課堂教學之外的教育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第二課堂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第二課堂培養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
[關 鍵 詞] 第二課堂;社會責任感;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04-02
“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是黨和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社會責任感教育已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等章節都包含相關內容。然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的教育,通過課堂教育提高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后,如何進一步升華為情感、轉化為意志,并付諸行動,需要課堂教育以外的時間——即“第二課堂”,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為了解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對第二課堂的看法,課題組搜集了大量文獻,在蘇州某高職院校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36份,有效回收率96%。其中,男生占43.2%,女生占56.8%。調研顯示,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十分必要,但第二課堂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尚存在諸多不足,需要高校、企業乃至全社會共同思考應對之策。
一、第二課堂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缺乏系統認知,課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社會責任感教育從義務教育階段就已開始,教育部針對各階段的學生制定了德育大綱,學生從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課就開始接受相關教育。但調查發現,經過多年課堂教育的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缺乏系統了解。僅有71.7%的學生對社會責任感表示十分了解或比較了解,28.3%的學生表示不怎么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在過往各個階段的課堂教育中,由于缺乏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明確導向,不具備持續性和連貫性,導致接受了多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學生缺乏對社會責任的系統認知。
此外,對問卷中“你的未來目標”統計發現,選擇“服務國家,創造價值”的學生僅有15.8%,選擇“努力賺錢,生活富足”或“家庭幸福,生活溫飽”的學生分別達39.3%和37.5%,甚至有7.4%的學生選擇了“人生苦短,開心就好”。可以看出,近85%的大學生在人生目標方面未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以致將賺錢、富足作為人生的追求。與課堂教育存在程序化、教條化局限性相比,第二課堂則可以做到生動、活潑,在多種多樣的體驗中接受和鞏固,并轉化成為人生的動力。
(二)第二課堂注重實踐的特點有助于在體驗中加深社會責任感
情感和認知、意識是人的基本心理過程。認知是基礎,是個體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情感則是伴隨認知和意識產生的對外部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意志是人的思維決策見之于行動的心理過程。近年來我們的教學改革非常注重課堂實踐,但課堂實踐時間有限,且往往受地點的限制,所以課堂教育過程仍主要是靜態的認知過程,通過靜態認識過程獲得的情感體驗是有限的,有時候難以獲得情感上的共鳴。第二課堂則注重學生參與和實踐,這種體驗往往能加深學生的認知、感悟和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和情感上的共鳴,進而轉化成行動。
二、第二課堂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現狀
第二課堂是在課堂教學之外,通過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方式開展的教育活動。大學給學生留下較多自行支配的時間,如何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這些時間用于提升自我,是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職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愿望比較強烈,但缺乏引導
多數學生愿意參與社會發展和建設,88.1%的學生愿意改善社會弊端(愿意且正在做占20.5%,愿意但不知如何做占67.6%),說明絕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在參與方式方面也呈現出多樣性,84.2%的學生選擇了“學校或社會組織的義務活動”;67.0%的學生愿意“通過講座或座談的方式”;67.9%的學生希望“參加團組織、班會等班級活動”;49.4%的學生選擇了“通過思修及其他課堂教育”。可以看出,對增強社會責任感,高職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愿望比較強烈。
但也要看到,67.6%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做。學生的資源有限,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導,他們的課堂認知往往難以轉化成行動,也難以加深對社會責任感的體驗。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男女生具有顯著的差異性(Chi-square=13.084,P=0.004)。這與男女生心理上的差異有一定的關系,社會責任感是一種情感體驗,女性往往情感上更加細膩,更容易獲得情感上的共鳴,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增強行動的意志。男生在改變社會現實的意愿方面相對薄弱。
(二)對第二課堂存在認知偏差,部分學生帶有一定的功利心
學生對參與第二課堂學習的目的認知不足。數據表明,99.1%的高職學生愿意參與學校、社會組織的提高社會責任感的活動。但是調查也發現,有33%的學生認為活動的幫助不大。學生對參與這些活動的目的認識不足,難以獲得實踐效果。此外,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參與活動的看法也存在顯著差異(Chi-square=11.977,P=0.007),提高男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度非常重要。
另一項數據也證實了學生的認知偏差。對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目的進行分析,78.0%的學生選擇了“服務社會,幫助他人”,61.9%的學生選擇了“提升自我,提高精神境界”,38.7%的學生為了“滿足學分,應付學校”,35.4%的學生則為“獲得更多求職機會”,16.4%的學生選擇了“獲得贊揚”。學生對參與實踐活動的目的認識比較狹隘,轉變學生的認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