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梅
[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全面升級,對人才培養質量有更高的要求;隨著深化改革的不斷加強,教育模式上也有著重大突破;在高職教育活動中,學校和用人醫院在有效溝通的前提下,在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目標上達成一致,進行深度的合作。從而達到在原有制度、機構、專業知識上做到共通的雙主體校企合作模式。對校企合作而言,校方在課程培養和教育資源上有著重要的提升作用,醫院方在人才儲備和定向技術培養上取得進步,兩者作為各自獨立的個體,卻又相互融合,從而形成共贏的局面。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雙主體;助產專業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06-02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育的水平也要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對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存在發展和機遇并行的情況。在社會要求人員基數大的情況下,對人才的質量要求等同于對于學校教學質量的要求。對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學校與醫院達到深層項目合作對于教學和醫院共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構建“雙主體”的教育模式,形成醫院與學校共贏的局面是未來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是教育機構培養專業性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雙主體”概念下人才培養的基本含義
“雙主體”概念的提出不僅解決了高等職業教育想要再度發展,跟上時代步伐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醫院招聘難,對專項技術人才培養難的問題。“雙主體”概念即是在學校和醫院同時保留各自主體機構的情況下,在不同領域的項目,達到教育以項目為目標,項目以教育為基礎深度的全方位合作概念。同時對于此項合作設立專門的運行部門,達到統一管理、強化目標、落實合作的要求。對于在兩種領域里都尋求突破的醫院和學校來說,使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局面,達到互利共贏。
在“雙主體”的運行努力下,高等職業教育將會突破原有的提升難,技術落后,學生在校期間的培訓設備不夠精良,培訓基地不夠完善,專業技能的專業教師在理論知識上可以完成教學,但是實際經驗欠缺等問題,借助醫院的力量完成教育方法和教育基礎的全面提升,做到緊跟教育改革步伐,完成實質性轉變,同時對于醫院來說可以在根本上改變招聘難,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難的問題,同時在“雙主體”的模式下可以做到對所需人才定點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前預訂,提升醫院的市場競爭力,有效提高了醫院的經濟效益。在培養高精尖的人才上做到全面提高,從而成為我國在技術化轉型方面的有力保障。
二、目前我國在助產人員培養上的現狀
(一)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在助產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學生年齡偏小,學歷偏低,對于社會責任感和工作意識認識不完全等問題。相對于工作風險高的助產工作來說,大多數醫院存在專業人才數目少,招聘難,就職人員年齡小不敢用的問題。導致在助產工作方面,工作人員出現分層次的情況。所以在目前情況下,教育機構應當對助產人員分層次、分階段教育,對不同階段的助產人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幫助其建立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加強對于服務理念和服務技術的提高。鼓勵低學歷人才在文化專業上的提高,培養獨立的助產人才。
(二)未根據實際情況制訂課程體系
在我國,目前助產士的職稱結構還是按照護理的模式進行,并且助產專業在我國雖然一直存在,但中間存在斷層。因此導致助產專業的課程體系不獨立,特別是學校對助產專業的不夠重視,致使助產處于依附護理的現狀。隨著目前國家政策的調整,助產士的需求增加,學校應該制訂完整的教學方案,安排合理的課程體系,對不同的年齡、學歷的學習人員來說,實行不同的教育方法,首先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從素質教育抓起,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要求。
(三)實踐經驗不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自我意識增強,醫患關系呈現復雜化。在教學實習階段,學生無法進行有效的實習,實習單位出于對產婦和學生雙方面的考慮,不會在實際實習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助產工作。為其安排簡單的護理工作,但是護理工作與助產工作在實踐工作中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實踐經驗,學生對實踐和理論無法達成結合,對學生的全面提升有著阻礙作用。
(四)綜合素質不高
對于助產人員來說,他們屬于全面的特殊型人才,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結合產婦的各項特點和體征,制訂全面的護理和幫助計劃。現行階段下,由于助產人員社會經驗不足,對產婦的護理和幫助存在考慮不全面的問題,所以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教育,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幫助學生全面提升,以此保證助產人員的工作順利。
三、“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工作宗旨
(一)嚴抓管理,創新體制建設
在“雙主體”的教學模式下,對于管理來說,要統一規劃管理,明確管理體制,確定唯一的管理層級,避免出現管理混亂現象。在各層級的配合工作下,制訂周詳的管理計劃和教學計劃,嚴格執行醫院和學校深度合作的方針,幫助培養專業性強的技術化人才。
(二)明確目標,制訂自助專業
在完成校企合作的深度溝通的同時,校企合作專業做到認真研究,確立方向,打造重點教學專業,建立建設輔助型專業,建設相輔相成的專業群體。對于正在發展或即將迎來發展計劃的專業重點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建設和打造校企結合的重點特色專業,形成多專業協調發展的局面。
(三)充分利用經費,發展專業建設
在確定好主體專業后,加大對專業的建設力度,對于國家和政府的專業專項資金建設,做好充分的利用,從落實專業基礎做起,打造校企合作的重點專業,開放對于支柱專業的調查和研究,根據醫院對于用人技術的需要,改變教育方針,加強對于輔助專業的建設力度,建立和提升專業群,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優勢共同開發建設相關專業。
(四)重點培養,關注技術成果
對重點專業的重點人才進行專業化全面的培養,全力打造技術人才,落實對于醫院高精尖人員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高技術人才,對技術成果做出推廣,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校企合作知名度,保證生源量。同時對于人才加大培養力度,為醫院提供全面的技術人才。
(五)樹立典范,發揮典范作用
對于校企合作的宣傳,要用成果說話,在注重校企合作的同時,關注教學成果,對于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比賽和培訓,通過醫院專業技術人員點評,樹立學習典范,通過典范的作用,起到幫助和鼓勵學生學習的作用。帶動大家進步,同時加強教師和醫院技術人員的交流,通過合作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六)抓實踐教學,培養特殊技能人才
在教學活動中抓緊專業技術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的培養,在專業理論培訓的同時,注重實際技能教育,提升教師對學生實踐技能的關注,確定明確的教育體系規劃,在關注學生教育的同時,關注教師技能提升。利用學校和醫院合作的優勢,幫助教師走入醫院,在實際中掌握操作經驗,提升專業技能能力,為完成更好的教育活動而努力。
(七)抓績效管理,促進校企合作出實效
在“雙主體”的教育模式下,學校應結合自身教育理念和醫院文化,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根據社會和醫院的全面要求,重新制訂教學發展方向,將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做到醫院中有學校,學校中有醫院,在對于人員培養和教育上,做到開放性、靈活性、全面性。全面完成醫院與學校的融合,根據醫院要求制訂績效管理方案,減少學生在入職工作時的不適應性。
四、“雙主體”概念下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培養目標設定為全方位技術性人才
在“雙主體”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要符合三大標準,首先在設立培訓專業上,對于知識理論方面的教育正常,但需要偏重于技術的應用性。其次在設立的專業上要根據醫院對于技術人員的要求,突出醫院和學校在教育上的平衡性。最后在設立的專業和培訓上要做到廣泛性和統一性,廣泛性為在教學專業上對于同類型的專業做到拓展延伸,對于同領域學習都有涉獵。統一性即是在專業學習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完全按照醫院用人條件來要求。
在課程的建立上,學校和醫院要遵守各自領域的原則,學校以教學為主體,圍繞教學理念和教育體系結合醫院用人和技術方面要求,制訂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形式,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在學校主抓理論和基礎知識,在醫院中得到實習和實踐機會。針對醫院和學校資源開展符合要求的訂單培養,制訂嚴格的管理和培養體系,落實學校和醫院的責任,形成符合實踐情況的培養方案。
(二)合作制訂人才培養模式
發揮雙主體地位和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醫院緊密合作、深度融合,訂單定向培養形式靈活,深化校企雙方共同招生,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共同開展教學運行與監督,共同開展考核與評價的“五共同”運行機制。提升服務意識,建立辦學機制,增強辦學活力。
建立“院中校”,以醫院為主陣地開展教學,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職場氛圍和醫院文化的熏陶下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和職業精神培養。教學團隊由學校教師和醫院技術人員組成,利用醫院生產環境和技術資源優勢,給學生指定帶教老師,并且隨著帶教老師上下班,保證教學的連續性、一致性。這種模式既有利于醫院排班安排,又有利于學生聯系生產實際、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知識學得牢,技能用得上,是一種深受學校和醫院歡迎的培養模式,也是學校聯合醫院、扎根醫院、服務醫院創新辦學模式的具體體現。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各教育單位在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下都應有相應的提高。但是對高等職業院校來說,在教育體系和教育配套的限制下,無法做出全方位的提升,同時在醫院發展中,對于人才的使用和招聘,一直是醫院的難題,“雙主體”模式的出現,改變了兩個在不同領域單位的發展方向,通過深度的合作和交流,在目標上達成共識,完成共同發展和共同提升。同時對于現行的教育體制也有著推動作用,是推動我國向技術化轉型的重要助力之一。
參考文獻:
[1]周亞夫,許辰雨.高職教師赴醫院實踐鍛煉的重要性[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2]王玉蓉,黃華山,鄒坤,等.新形勢下高職助產專業改革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