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輝 徐吉祥
[摘 要] 培養“在地”農村中青年是解決農村“三農”工作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徑。為配合地方農業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清遠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農業技術管理專業,以本地農村基層管理干部為對象,實施自主招生,聯合政府、行業協會開展多元制育人試點;以項目實施方式推動農技推廣與培訓工作的開展,積極為地方農業綜合改革工作培養農業實用人才。這些有益探索為今后農業職業教育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關 鍵 詞] 農村綜合改革;自主招生;三農工作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18-02
農業職業教育是培養農村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可為美麗鄉村戰略的實施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智力和技術支撐。受傳統觀念影響,愿意就讀農業專業并到農村去發展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報考率低、報到率低已經成為職業院校涉農專業招生工作的普遍難題。傳統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不但自身難以穩固發展,也無法滿足農村綜合改革(“農綜改”)、美麗鄉村建設等“三農”工作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011年底,清遠市開始開展完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推進“農綜改”試點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逐步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和農村公共服務重心下移(三個重心下移),開展農村土地資源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整合、涉農服務平臺整合(三個整合)。在“農綜改”持續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具備較強的農村治理能力與農業服務能力的基層管理人員,需要大量復合型農業科技與經營管理人才,也需要掌握一定技術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但是,目前清遠地區農村基層干部和留守人員普遍未受過高等教育,缺乏涉農法律法規知識、農技知識和農業經營管理能力。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配合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農業學院,并結合清遠實際,創新農業工作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
一、地方農業人才現狀與需求
農技推廣人員非專業化問題突出。因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條件比較艱苦、待遇偏低、產業地位較弱勢,清遠地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很難招錄到專業對口的農技人才,人員配備嚴重不足。在人員缺乏的情況下,政府主管部門將部分農業相關行政管理人員轉崗為農技人員。這部分人員因未受過系統的農業理論知識、技能學習培訓和缺乏行業實踐經驗,其農技推廣的能力相對較弱。
懂技術懂管理的農業從業人員極其緊缺。本地報讀農業專業的學生極少。極少數報讀農業專業的本地學生大部分也不愿進入農業生產一線,回到本地農村就業或創業的就更少;外地生源的農業專業大中專畢業生愿意到清遠地區從事農業工作的也不多。現有的農業人才培養和引進體系無法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農業現代化和“農綜改”工作對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二、中國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中國現有的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三種:(1)農業類學校進行的農業學歷教育和非學歷短期培訓。(2)政府相關部門實施的短期農業職業培訓(經考核合格后,可獲得不同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3)隸屬于農業部門的農技推廣系統開展的短期專項培訓。上述三種模式培養了大量的農業人才,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轉變,這三種農業技術人才模式不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存在問題,而且難以滿足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1)現行的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目標與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相脫節,培養的學生(學員)實踐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2)在專業設置上,現有涉農專業以種植、養殖業的產中為主(著重強調種植和養殖技術),為農業產前產后服務的專業少,與農業經營管理脫節,沒有實現對農產產業的全覆蓋。(3)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招生困難。選讀農業專業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好,無力承擔學雜費用等,導致農村學生報考農業專業的意愿不高。(4)各類短期培訓缺乏后續跟蹤服務,普遍存在為了培訓而培訓的情況。
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為滿足清遠市“農綜改”工作對“三農”工作人才的需求,清遠職業技術學院于2013年成立了農業學院,開設了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嘗試開展政校行企聯合辦學,實施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5年來,圍繞服務“農綜改”綜合試點等政策的實施,積極開展農業職業教育育人模式創新,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青年農民企業家培養、精準扶貧等項目的建設,對“在地”農村中青年進行“在地”培養。
(一)創新辦學模式,開設村干部班
1.創新招生方式,實施自主招生
清遠地處粵北,經濟欠發達,農村基層干部以中老年人為主,學歷普遍不高。在這些基層農村干部中,有一部分人員有很強的學歷提升及系統學習農業技術、農業經營管理的意愿,但是他們很難通過參加普通高考的方式獲得這樣的機會。為提升清遠基層農村干部的“三農”工作能力,學校向省教育廳申請開設了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并申請實施自主招生。上述申請得到了省教育廳的批準,使有意愿提升學歷的農村基層干部只需通過農業類專業理論和實操考核即可獲得入學資格,降低了農村基層干部入讀大專(全日制)的難度。
2.創新育人模式,學生在崗學習
針對農村基層干部年齡大且承擔“三農”工作重任,不具備脫產學習2~3年的條件,學校聯合鎮級政府和行業協會實施在崗人才培養模式: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崗進行學習村級政務管理知識學習和實踐,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進行專業基礎和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通過上述育人模式的改革創新,解決了農村基層干部工作和學習兩項任務不可兼顧的矛盾,為他們創造了學習條件,也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需求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
為滿足學生在崗學習的要求,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了調整與創新:改變傳統農業職業教育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授課方式為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授課方式;改變傳統農業職業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以在實踐中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每一門專業課程均包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內容,其中理論教學任務由學校教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由行業專家承擔。根據學生工作崗位對技術技能和理論知識的需求,構建課程體系。在注重開展農村基層管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同時,結合清遠市農業產業現狀及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開設相關課程,編制相關授課大綱。例如,根據《清遠市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2013—2020年)》將畜牧業作為清遠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及將清遠雞等作為清遠農業的主推養殖品種等相關政策導向,開設了《動物生產技術》課程,并且將清遠雞、烏鬃鵝等清遠特色養殖品種的人工繁殖、養殖等內容作為講授的重點,使學生能掌握服務本地養殖戶的一些養殖技術。
(二)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與推廣,培養農業實用人才
通過技術推廣與培訓服務于“三農”也是農業職業院校的重要職責。農業職業院校在服務“三農”過程中有所作為更能體現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在服務“三農”過程中也可使自身的辦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1.組建培訓專家庫
為了更好地服務本地農業產業、服務農村發展,根據清遠市農業產業現狀及《清遠市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2013—2020年)》等需求,組建了一支包括生豬、清遠雞、烏鬃鵝、桂花魚、茶葉、菜心、農產品加工等不同領域的跨專業、專兼結合的農業技術培訓講師隊伍。這支培訓講師隊伍既是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的技術力量,也是開展農業職業教學的重要師資力量。
2.建立培訓項目庫
根據清遠市農業產業現狀及《清遠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的需求,構建了部分培訓項目庫,如優質清遠雞養殖技術、稻田鯉養殖技術、草魚等家魚品質提升技術、麻竹筍加工技術、板栗加工技術、淮山種植與加工技術、粉葛種植與加工技術、茶葉檢驗技術。通過培訓項目的建設,可更好地與本地各鄉鎮的扶貧工作、農業技術服務站的技術推廣工作對接,提升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及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能力。
3.以項目實施帶動技術推廣與培訓工作的開展
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是一項公益性工作,需要財政資金的投入。在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很難發動群眾參與相關技術推廣與培訓工作。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我們將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工作融合到了一些教師個人主持的各類項目中,在項目實施內容中規劃一定的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工作。例如,在省級工程中心《廣東省粵北中藥材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按年規劃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技術培訓服務,每年培訓300人次以上;在廣東省揚帆計劃項目(清遠市特色茶葉產業人才工程)中按年規劃茶葉種植與加工技術培訓服務,每年培訓300人次以上;在《黑山羊高效養殖技術》項目中,規劃開展黑山羊養殖技術培訓,培訓100人次以上。
四、當前“三農”工作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與培訓經驗,但是也面臨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
(一)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因為省招生政策改變的原因,在崗村級基層干部不再具備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資格,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對在崗村級基層干部的辦學工作已經暫停。為更好地配合農業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有關部門應制定更靈活的招生政策,以滿足農村基層干部提升學歷和基層治理能力的需求。
農村基層干部收入低,經濟壓力大,但是地方地府還沒有出臺針對農業專業或農村基層干部提升學歷的學費減免或資助政策。清遠職業學院為第一屆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減免了學費,但是作為非財政全額撥款單位,無法長期承受數額不菲的辦學經費支出。資助政策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村干部提升學歷的積極性,也不利于辦學單位辦學工作的可持續推進。
(二)政校行企合作機制有待完善
全日制農業職業教育及農業培訓均需要政校行企的密切配合。政府提供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企業行業提出人才需求,學校開展人才教育與培訓工作,三方協同推進農業職業教育及農業培訓工作,共同培養農業農村實用人才。但是,目前實施的人才培養工作主要是由學校方承擔,政府提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大,行業協會、企業的參與度不夠。盡管相關方簽訂有合作協議,但是組織管理比較松散,尚未建立行業協會和企業參與的合適平臺,并且缺乏長效、通暢的聯合辦學機制。
參考文獻:
[1]許道軍,譚焱良,薛立群.自助式農業職業教育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15(1):41-44.
[2]宗小蘭,李慶鈞,沈留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政府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支持[J].農業科技管理,2007,26(4):79-81.
[3]付長亮,李寅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現狀分析與發展建議.中國農技推廣,2014,30(11):3-4,8.
[4]宋華明,余柳,單正豐.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科技人才分層培養:問題與對策.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4):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