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
[摘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的高職辦學體制已經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需要加以優化改革,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推動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動下,高職教育質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為社會輸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也對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有著促進作用。簡單介紹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并就如何打造高職混合所有制特色學院展開探討。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教學體制;改革;特色學院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68-02
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實際上就是將社會資本引入高職辦學體系中來,實現校企的深度合作及融合,從而對傳統高職辦學體制進行全面優化和改革。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利用社會企業提供的資金、設備、場地支持來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向社會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從而解決了傳統辦學體制下的諸多問題,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高職院校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滿足現代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隨著經濟與時代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而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傳統高職院校單一所有制辦學體系下,由于缺少足夠的辦學資源的支持,高職教育質量偏低,難以像世界先進國家一樣培養出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對高職院校的辦學體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動下,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配置、管理教學等將得以全面優化和提升,從而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向社會輸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騰飛作出貢獻。
(二)解決高職院校單一所有制辦學體制下的問題
在高職傳統單一所有制辦學體系下,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對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有巨大影響。首先,單一所有制教學體制下的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配置幾乎完全由學校與政府實現及完成,然而我國高職院校非常多,這就導致我國高職院校往往會面臨教育資源不足的尷尬狀況。教育資源的不足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辦學資金、實訓基地、師資隊伍等,無論哪個方面存在不足,都會對高職教育的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辦學資金這一塊,是許多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面臨的嚴峻問題,尤其是在學校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辦學資金的缺乏與教育發展的需求產生了鮮明矛盾,對高職院校的進步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
(三)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
社會企業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但高職學生就業問題卻日漸嚴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學生就業難,而企業缺人才的矛盾狀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傳統高職教育模式下難以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無法滿足社會企業的需求,從而導致學校與企業各自面臨著嚴峻的人才輸送和人才需求問題。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從根源上解決這一矛盾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混合所有制支持下,企業作為社會資本融入高職辦學體制中,為高職教育提供大量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資金和實訓基地,對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有著促進作用,從而強化了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如此一來,高職學生就業難問題與社會企業缺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二、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的難題
(一)缺乏堅實的法制基礎
雖說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由我國獨創,在國外也有先例,為各高職院校進行改革提供了參考與借鑒的對象,但是,我國還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對其加以約束,從而導致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容易陷入混亂。首先,我國教育法指出學校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而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由經濟活動滲透到教育事業中來的,況且其改革形式也是促使社會資本流入高職院校中來,這就對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造成了法制上的基礎矛盾。其次,我國目前并沒有針對社會資本與高職院校的融合制定相應法規,更沒有對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產權、管理、行政等加以規范,從而使得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較大風險。
(二)改革內部阻礙較大
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高職院校與社會資本進行深度融合,這就意味著國有資本的流出或社會資本的流入,從而改變純公辦學校或純民辦學校的基礎形式。然而,不管是高職院校還是社會資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抱有疑慮。對高職院校而言,社會資本的流入會使學校性質產生不可逆的變化,讓原本以教育為基礎與核心的高職院校變得更加經濟化、市場化和功利化。而社會資本方則對學校資產的保值性、增值性及盈利性有所顧慮,害怕資本的投入無法換得應有的市場回報。這種學校及資本方均存在的顧慮,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有著嚴重阻礙。
(三)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管理難題
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辦學主體往往涵蓋了政府、學校及企業三方,那么其管理主體的確定就變得更加困難,相應的管理制度也需要有所變化,否則無法進行有效管理。毫無疑問,傳統高職管理辦法不可取,但目前還缺乏足夠完善而全面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推廣。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在內部治理上呈現出較為嚴重的管理失衡趨勢,當前較為主流的意見是借鑒企業管理制度,在現有高職管理制度上建立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但是否可行還有待商榷。
(四)利益分配難以平衡
隨著社會資本的流入,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必然會涉及利益獲取。然而由于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下的高職院校產權主體較為多元化,如何實現利益獲取及分配的平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只有在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前提下,資本才會積極、主動地流向高職院校。然而,當前的高職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并沒有對投資人的產權及利益的保護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從而使得許多投資人都對進入公辦高職院校持保留態度。
三、打造高職混合所有制特色學院的策略
(一)明確混合形式
要想打造高職混合所有制特色學院,首先需要充分明確混合形式。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都是公辦高職學校與社會資本加以混合,而其混合主要可以劃分成深度混合和部分混合兩種形式。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高職院校應當充分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來選擇混合形式,從而決定是與社會資本進行學校層面的全面混合,還是進行學院專業層次的部分混合。在基礎混合形式確定過后,高職院校應當著手于合作伙伴的選擇。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意味著資本的涌入,并且學校的部分產權會歸投資人所有,那么學校在選擇合作伙伴時必須要慎之又慎,盡可能選擇實力雄厚、管理先進、信譽良好同時具有強烈投資意愿的合作者。之后就到了資源配置及產權結構管理的重要階段,高職院校應當與投資人就資源投入形式進行商榷,如資金、實訓基地、實習機會等,并要對混合后的產權結構進行合理規劃,確保雙方的合理利益。
(二)完善法制基礎
為了促進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推進,國家應當對混合所有制高職辦學體制進行全面的規范,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為改革提供標準與依據。只有如此,學校與投資人的權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為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既包含教育事業,同時也包括經濟活動,那么在完善其法制基礎時,應當從兩個方面加以規范,通過合同法、教育法對混合所有制高職學校進行合理規范。其中,明確高職學校的產權結構、責任、義務、權力、利益等都很有必要。這不但能打消學校方與投資方的顧慮,減小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部阻力,更對混合所有制高職學校的長遠發展做出了長久保障。
(三)健全管理模式
有了資本接入的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不再是單純的教育活動,更有著明顯的經濟活動特色。因此在管理模式上,不能再完全沿用傳統高職管理模式,而是要以其為基礎,進行充分的優化與改革。毫無疑問,引入商業中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值得一試的方法,以董事會選出的校長對學校進行管理。在這一管理形勢下,校長與董事會共同合作,相互制衡,并對學校進行現代的專業化管理。而學校黨委則不會管理學校相關事務,而是主要起監督作用。董事會、校長與黨委各司其職,能夠很好地解決管理主體多元化所引發的管理問題。與此同時,為了確保混合所有制學校的商業運作正常,有必要完善相應的商業運作機制,從而實現對高職院校的專業化管理。
(四)優化利益分配
混合所有制高職學校的利益分配優化,最關鍵也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明晰產權歸屬,實現產權的合理流轉。社會資本的涌入意味著產權管理成為混合所有學校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學校的知識、技術、管理等投資要素進行明碼標價,可以為學校產權管理提供最為基礎的依據,同時也為資本的流入制定了產權交易標準,對引入更多資本有著積極作用。而產權流轉形式也包括增資擴股、產權退出及轉讓等,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混合選擇,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及其他合作方。這對學校的發展意義重大,更是保障混合所有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產權結構得以充分明確,產權流轉渠道合理建立后,混合所有制高職學校的利益分配將會更加平衡,從而達到政、校、企多方共贏的局面。
總之,為了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高職院校辦學體制進行改革,建立高職混合所有制特色學院很有必要。誠然,當前高職混合所有制改革還面臨許多問題,有著極大阻礙,但各高職院校應當積極采取合理措施,與政府、企業共同合作,促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與深化。本文從混合形式、法制基礎、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等方面,對打造高職混合所有制特色學院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起到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壽斌,劉慧平.混合所有制:高職改革“市場化”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5(4):22-28.
[2]袁廣發.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新路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26):252-253.
[3]童衛軍,任占營.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問題對策與實現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83-188.
[4]劉志成.高職院校IT專業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特征分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6):78-83,94.
[5]翁嘉晨,仰思寧.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理論分析[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