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蘭
[摘 要] 黨員是黨肌體的細胞和黨活動的主體,提高高職學生黨員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工程。當前學生黨員的發展制度不斷健全、發展結構趨向合理、整體素質表現突出,但也面臨著學生黨員考察存在“偏差性”、教育培訓缺乏“實效性”、黨務工作人員缺乏“專職性”、管理缺乏“系統性”的瓶頸與挑戰。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擾,從組織工作機制、發展機制、培養教育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四個方面提出了新形勢下提升高職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的管理體系。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管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86-03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我黨新鮮血液培養的重要來源地,做好大學生黨員隊伍建設,尤其是提高高校大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是新時期高校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光榮使命。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黨建工作。2013年7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突出高校學生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要求全面提升高校學生黨員的質量和素質[1]。2014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明確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發展要求。2017年2月28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推進高校黨建工作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
一、高職學生黨員發展質量和管理服務工作現狀分析
(一)高職學生黨員發展質量所取得的成績
1.學生黨員發展制度不斷健全
學生黨員工作運行機制基本確立。建立學校黨委、學院黨總支、基層黨支部三級聯動的運行機制;學生黨員發展機制更加規范。實行學生黨員入黨推優制、考察培養制、群眾評議制、票決制、述職答辯制等,不斷規范學生黨員發展工作;學生黨員培養制度逐步健全。建立新生入黨啟蒙教育、黨員發展對象培訓、業余黨校培訓等分級分層培訓;學生黨員考核評價機制不斷完善。對發展對象和入學積極分子進行政治素養、行為習慣、參加活動、服務群眾、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內容,進行自評、互評、組織評價和群眾評價等多角度全方面考核。
2.學生黨員發展結構趨向合理
根據《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十六字方針,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的重點從發展數量轉移到發展質量上,發展數量在逐年有序減少。截至2013年底,全國學生黨員260.4萬名,發展學生黨員數量94.6萬名;截至2014年底,全國學生黨員224.7萬名,發展學生黨員數量76.7萬名;截至2015年底,全國學生黨員203.4萬名,發展學生黨員數量71.8萬名。
3.學生黨員整體素質表現突出
學生黨員在參加學科競賽、專業學習、獲獎情況、實踐活動等方面優于普通學生。以我校2016年統計數據為例,學生黨員一年來獲得三等及以上獎學金的比例較普通學生比例高7.62個百分點;學生黨員一年來擔任學生干部的比例較普通學生比例高8.01個百分點;學生黨員一年來被評為省級和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部、優秀畢業生的比例分別高于普通學生比例的42.04個百分點和22.71個百分點;學生黨員一年來在省級及以上、市級和校級的各類競賽中獲獎情況高于普通學生比例的13.83個百分點、27.21個百分點和9.22個百分點。
(二)影響高職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的問題所在
1.受多重因素影響,學生黨員考察存在“偏差性”
(1)入黨動機呈現“多樣化”。黨員發展質量高低,發展“入口”是關鍵。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文化滋生出一些不良的思潮。受這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人們的“三觀”受到一定的沖擊,入黨動機呈現多樣化。功利性、務實性和盲目性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祖國作貢獻的意識卻有所淡化。這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黨的政治信仰培育都構成了“沖擊波”,也間接地影響學生黨員入黨動機的純正性。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生存在著諸多不正確、不成熟的入黨動機,如功利型的入黨動機、虛榮型的入黨動機、盲從型的入黨動機、被動型的入黨動機、情感型的入黨動機等。(2)政治標準存在“難考察”。《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中明確規定“堅持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政治標準很難評判,不易把握,可操作性不強,這就造成了一些基層黨組織以偏概全、避重就輕的情況發生。如,把學習成績、獲獎情況、特長技能、工作實績等作為發展黨員的實際標準,缺少對思想政治方面的有效考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黨員的發展質量。
2.受學生角色干擾,黨員教育培訓缺乏“實效性”
(1)部分大學生黨員的主體地位認識不清。學生黨員兼具著“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屬性,無論是普通學生黨員,還是學生黨員骨干,都或多或少兼具政治、學校與社會中的多重角色。受日常學習、考證、升學、就業等壓力影響,部分學生黨員更愿意花時間在課業學習和課余實踐上,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熱情不高,缺乏政治理論學習的主動性。(2)教育培訓載體和形式不健全。培訓形式單一,活動創新不夠,灌輸式教育多,自主性不高和內容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等情況都會降低培訓的實效性。如,學習報告、專家培訓講座、座談討論會、黨史競賽、分享交流會等傳統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高,學生參與意愿低,實效性不強。
3.工作隊伍不穩定,黨務工作人員缺乏“專職性”
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健康穩定的開展需要一支穩定、高效的黨建工作隊伍。(1)專職黨務工作人員少。2017年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中明確提出,“確保學生黨建工作力量配置,每個院(系)至少配備1~2名專職組織員”。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各高校從事黨務工作的專職人員少之又少。各學院負責學生黨務工作的人員幾乎是學院專職輔導員,支部書記也多由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兼任。他們本身的工作任務就很繁重,身兼數項工作,致使投入學生黨建工作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再加上學生黨建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程序性,而兼職黨務工作者缺乏黨務工作知識和實操經驗,業務水平不高,工作方法和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2)培養聯系人的業務水平和素質能力不夠。不少高校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的培養聯系人,由正式黨員的學生擔任,雖然學生黨員的積極性高,聯系勤快,但其自身的黨性修養不足,理念水平和黨務工作能力等方面都不夠。
4.受傳統模式定勢,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系統性”
黨員轉正大會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發展黨員工作的結束。目前,各高校普遍比較重視學生入黨前和入黨過程中的培養和考核,對入黨后的培養考核存在松懈的現象,沒有形成系統的培養機制和正常的退出機制。(1)后繼續教育不夠重視。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發展前的培養輕入黨后的教育,不重視學生黨員的后發展教育,沒有系統性、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和可操作性、易接受的培訓方式。(2)評價模式有待擴充。傳統的學生黨員評價模式往往以學生學習成績、獲獎情況、參加校園活動情況和“應付性”的群眾座談會反映的情況取代,這就造成組織對學生黨員的考察存在偏差性,注重考察學生個人的成績和工作能力,而忽略了服務學校、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考察。(3)正常退出機制尚未形成。黨員“出口”不暢,特別是對部分處于消極的“亞健康”狀態的黨員缺少正常的處罰機制和退出機制。如,“三不”黨員、服務意識淡薄黨員、不遵守組織紀律的黨員等。
二、提升高職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的路徑探析
(一)“主輔結合制”,健全高職學生黨組織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學生黨組織,學生黨建工作在以學生黨支部為主的基礎上,成立了學生黨建小組。隨著黨建工作的精細化管理,要求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實、做細,讓學生黨員在教育、管理、監督與服務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學中做和做中學的管理模式。
科學設置學生黨支部,以本院為例,充分考慮了專業特點。采取“有分有合”的形式,不同專業不同支部,同一專業又融合本科生與專科生。“分”的意義在于,各專業要求不一,目標不一,學生分別在各自的專業內部進行引導、教育、比較,相對合理。“合”是讓專科生可以有對應的、具象的榜樣,幫助他們更快成長。
學生黨建小組分為學生黨務小組和學生活動小組兩大類,學生黨建小組受黨總支的領導,負責人由優秀學生黨員擔任。學生黨務小組的主要職責是協助學院黨總支開展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黨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學習黨風廉政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活動。學生活動小組可以分為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小組,主要是通過學生黨員在實踐、管理、服務中發揮專業技術和能力特長,增強其黨性修養,提高服務群眾的意識,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二)“一否兩關制”,嚴格高職學生黨員發展機制
“一否兩關制”分別為“一票否決制”、入口關和談話關。“一票否決制”是對學生在校園里、課堂上、社區間、餐廳內出現的曠課、寢室不衛生、夜不歸宿、使用大功率電器等各種校園不文明行為說“不”。如果發生這些不文明行為,普通學生取消當學年評選入黨積極分子的資格,入黨積極分子取消當學年接收為中共預備黨員的資格,預備黨員則視情節延長預備期直至取消預備黨員資格。
嚴守入口關,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秉著“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嚴格按照《黨章》和《發展細則》中的黨員標準去發展學生黨員,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服務群眾、專業學習、現實表現等方面,如,了解是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優良品德,是否能自覺向黨組織靠攏,是否能為黨的事業而努力奮斗,是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把日常表現和關鍵時期的表現、自我評價、群眾評價和組織考察有機結合起來。
嚴把談話關,實行“專業對口”“二次談話”制度。總支指派的發展談話黨員都進行嚴格的篩選,一般要求“專業對口”,指派的發展黨員一般為本專業的教師黨員,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在專業學習、職業發展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察指導。施行“二次談話絕對比率”制度,即同一批學生發展談話,總體表現特別是理論修養方面相對欠缺的學生要求進行二次談話,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三)“黨建+項目制”,創新高職學生黨員培養教育機制
以針對性、有效性為重點,抓好學生黨員教育培訓。針對大學新生、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正式黨員四個不同層級,針對學生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興趣愛好等特點,推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黨建+項目制”大學生黨員培養教育機制。理論培養教育以支部形式組織開展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黨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學習黨風廉政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實踐類型的項目制教育以增強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提高服務群眾的意識、保持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重點,學生黨員從實際發展需求出發,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能力特長,自由組成項目組的形式開展。實踐教育項目可分為理論研究型、社會實踐型、服務型、專業特色型、混合型等。如,服務型項目組可以有就業服務項目組、幫困服務項目組、文明督察服務項目組等,文明督察服務項目組可承擔學院不文明行為檢查、日常學風檢查、社區晚歸、夜不歸宿檢查等;理論研究型項目組可以有特色理論學習項目組、宣傳報道項目組等;特色理論項目組承擔學院學生黨組織的理論知識學習會議、上級精神傳達會,舉辦時政知識競賽、“微型黨課”活力講堂,舉行“談家風,樹校風”“中國夢,我的夢”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報道組主要負責的是學生組織的活動宣傳報道、先進事跡宣傳、新媒體的信息推送和維護工作等;專業特色型項目組與學生黨員的專業背景和能力特長相掛鉤,如,計算機專業學生黨員所成立的“愛心維修”項目組、外國語專業學生黨員所成立的“外語培訓”項目組等,學生黨員通過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能立足校園,服務社會。“黨建+項目制”實踐項目由學生黨員設定主題自行申報,總支審核通過后立項,其中學院教師黨員作為指導教師共同參與到項目中,并提供專業技術上的指導和團隊建設的引領。學生黨員通過參加實踐類型的項目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黨員服務群眾的意識,發揮黨員干部的能力所長,讓學生黨員和普通學生在幫助與被幫助的互動中得到共同成長。
(四)“述職答辯制”,完善高職學生黨員考核評價機制
制定并完善大學生黨員考核評價機制,更具針對性地對學生黨員建立實效性強、可操作、可量化、貼合學生黨員學習生活的考評標準,從而保證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普通學生中的表率作用。以我院為例,緊密圍繞學校以“責任”為引領的人才培養特色工作,制定“黨員責任‘星”制度。“黨員責任‘星”制度面向全體學生黨員,明確要求學生黨員在專業學習、黨的理論修養以及服務意識三個方面體現先進性,并從自我責任、朋輩責任、學校責任與社會責任4個方面17個項目采用加星或扣星的形式進行考核,如,考取高等級職業資格證書、學生社區圖書館值班、糾正不文明行為等。“黨員責任‘星”每學期考核一次,并在當學期末向所在支部和黨外群眾“述職答辯”,陳述踐行責任情況,接受監督和問詢。綜合責任履行與述職答辯情況賦星,根據加星數量分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三個等級,考核結果公示并存入學生組織材料中。對考評不合格的學生黨員采用組織談話、限期改正、建議支部討論延長或取消預備黨員資格等方式進行教育。
提升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是新時期高職院校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光榮使命,只有從新生入黨啟蒙教育到畢業生黨員離校教育、從理論培養到實踐鍛煉、從自我成長到服務群眾、從入黨考察到黨員考核評價等全方位、全過程地狠抓學生黨員的發展質量建設,才能保證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永葆黨的青春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周妍妍,翁昭昱.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提高學生黨員發展質量的思考: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為例[J].求知導刊,2015(3).
[2]馬俊華.對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