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蘋
[摘 要] 探討在職業教育課堂教學中如何把“職業”的特點展現出來,不忘黃炎培先生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初心,結合新時期工匠精神的傳承,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從社會需求、學生現狀、教師、課堂幾個層面分析討論如何使課堂與職業聯系更緊密。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黃炎培;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22-02
一、職業教育的起源
1917年,黃炎培聯合當時社會知名人士梁啟超、蔡元培、宋漢章等人,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提倡改革脫離社會生活的傳統教育,倡導和推行職業教育,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學校無不用之成才,社會無不學之執業,國無不教之民,民無不樂之生”。黃炎培先生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開創者,中華職業教育社是中國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黃炎培在《實施實業教學要覽》中給職業教育下的定義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同時他也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
二、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1917年到2017年,這100年的歷程,中國從半封建社會,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制造大國,工業、農業、科技、教育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發展,也見證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智能化的智造強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中國夢”,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將先進的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責任,是未來“大國工匠”的搖籃。從職業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工匠精神,在學校內培養“職業”意識,走出學校服務社會,提升自己成就工匠偉業。鑄造“大國工匠”,需要學校和社會兩個層面共同努力,就社會層面而言,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消除對技能和勞動的歧視,從制度上來保護工匠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大國工匠精神。職業教育使敬業的個人得到良好的生活,國家和諧穩定、富強,這也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學生職業觀念需轉變
由于高校的擴招,高職學生近年來入學成績普遍下降,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這是不爭的事實。“90后”獨生子女現象比較普遍,個性獨特,心態浮躁,吃苦耐勞的精神比較欠缺。而用人單位招聘時,特別注重吃苦耐勞、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作的個人素質。從近年來畢業生跟蹤調查分析可以知道,高職生就業的第一份工作90%以上是企業一線技術工人,但一些學生對一線工作不滿意,對崗位工作有各種抱怨:工資太低、工作內容沒有技術含量、工作時間不規律、假期太少、工作太累、工作環境太差、伙食太差、經理脾氣不好、離家太遠或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在工作中稍微有些不如意就選擇辭職回家或跳槽;總認為我還應該得到更多,而沒有想想我能付出多少,我能為企業做多少貢獻,我有多少經驗積累,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思想觀念比較淡薄;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山看那山高、心態浮躁是一些畢業生的通病。因此,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很重要,在學校期間注重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讓學生在進入學校時就成為學徒,把教師當成師傅,把學習專業知識當成職業任務,把學校當成就業單位,以職業人的心態投入學習過程中,加快從學生到職員的轉變過程,盡快適應企業的工作及生活環境,做一個愛崗敬業的好員工,先就業積累經驗,后擇業尋找更高平臺。
四、高職教師職業概念的傳輸
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進入“中國制造2025”時代,職業教育也就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再經過企業數年的磨煉,成就大國工匠。“勞工神圣”“敬業樂群”這是黃炎培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這校訓與現在的“勞動光榮”“愛崗敬業”是相同的詮釋,也是工匠精神的展現。要教育并影響未來的員工,高職教師最好是有企業工作經驗,或是多參與企業的工作項目,積累實踐經驗,熟悉企業的管理方式、工作要求、工作方式、工作環境,不要在做工程類實驗或實訓項目時穿拖鞋、短褲、裙子、高跟鞋或一頭披肩長發,這不符合企業的工作要求。在學校里,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師徒關系,嚴格要求手把手、傳幫帶。在教學過程中,以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給學生展示出良好的職業狀態,并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內容,影響帶動學生在職業認識上的轉變。
五、課堂的職業熏陶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并答疑解惑的地方,也是教師與學生思想交流的場所,職業教育理想的教學模式或許應該是:一個教師帶10~15個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分成兩至三個小組,在實訓室里完成相應的項目任務。但現實是每個班都有40~50位學生,有些班級學生甚至多達60位,教師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學生多、班級多,實訓室也只能上一半的專業課,另一半專業課內容還需要到教室完成,高職院校教室+實驗室這樣的教學模式還是比較常態化的,因此,職業素養的形成也要從教室和實驗室兩個方面著手:
(一)教室的務實化教學
專業課程內容優化做減法,工科專業的許多專業課程比較抽象,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高職生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教學內容要做減法,杜絕“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遵循黃炎培先生的務實化教學。繁瑣的理論推導過程不要過分糾結,以免學生理解困難而產生厭學情緒,重要的結論及概念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而有些內容太難,學生不容易掌握,且實際工作中不常應用的部分就要進行合理刪減。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教學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專業基礎知識必須掌握的內容,是所有學生都應該且能夠掌握的內容,并配合實驗動手環節,讓學生輕松掌握,學生有成就感就愿意學習,這部分內容為企業相關崗位初級工應知應會內容。第二部分為專業技能知識重點掌握內容,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增加難度,理論及動手操作部分都會相對復雜,并加入由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內容。第三部分為專業技能提升內容;第二及第三部分內容很接近企業相關工作崗位中級工的應知應會內容,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走向企業打好基礎。
教學方式多樣化,針對學生素質整體下降,教室上課時玩手機、睡覺現象比較普遍,教學過程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圖片、動畫、視頻、在線互動等方式,把相關知識點與職業工作內容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簡單的文字PPT模式;合理分配教學課時,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及學生自由討論時間,每節課針對兩個知識點進行討論和提問,師生互動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注意力,討論問題可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由學生自己針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并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實驗、實訓的企業化管理
走進實訓室,如進入企業車間,要接受上崗前的安全教育,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時間觀念,對遲到、曠課的學生給予相應的處罰。實驗及實訓時學生可兩人自由組合,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問題、相互評價,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實訓室里邊學邊做可以“手腦并用”“做學合一”,實驗項目就是工作任務。用工匠精神嚴格要求:首先要有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態度,并有著眼于細節,耐心、執著、堅持的“專注”,按要求完成實驗項目,再“精益求精”分析每個步驟的作用,掌握實驗任務的工作原理,學會觸類旁通,學習換種思路完成任務,以達到小任務的“創新”。每個實驗、實訓任務要求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做實驗時總有學生粗心大意出現錯誤,借助學生的錯誤,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相互查找彼此的實驗故障問題,模擬企業設備維修排除故障的場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項目的設置取材于實際工程項目,驗收實驗任務時也以國家及行業規范為標準,不應以學校實驗而放松考核標準,讓學生認識到:你的實驗任務就是你的產品!企業不允許不合格的產品流入下一個工序!從學校實驗項目開始,培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實訓室就是職業工作場所,企業的5S管理方式也要用在實訓室的管理上,“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是每一次實踐課程的必要內容,完成實驗任務后必須整理實驗器材、實驗工具,清潔桌椅,清掃教室;從學校課堂開始,熟悉企業的管理文化。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課堂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在職業教育的課堂上把職業的技能、職業的特點、職業的要求傳輸給學生,“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這就是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石偉平.時代特征與職業教育創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