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鄭利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被廣泛應用,移動學習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作為在線學習的一種補充形式,在移動環境下學習符合當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師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方便地進行學習交流,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開展高職院校數學建模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背景下,從移動學習的特點出發,開展了高職院校數學建模內容體系構建的綜合研究,旨在提升高職學生的數學建模水平。
[關 鍵 詞] 移動學習;高職;數學建模;案例庫;微視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24-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對高職數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職院校數學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更注重數學的應用性,這與數學建模的本質高度吻合。數學建模課程可以幫助高職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認識和思考問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設計解決方案,最終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可以看出,高職院校開設數學建模課程,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也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1]。
近年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不斷沖擊著傳統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現代教育逐漸呈現出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另一方面,以網絡運營商、校園網絡平臺、資源網站為代表的多種形式的網絡資源給移動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移動技術的發展,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現代教育職能的轉變,使移動學習的環境無處不在[2-3]。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充分利用移動學習環境,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轉變,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本文從移動學習的概念和特點出發,以高職數學教育的重點環節數學建模為例,開展了移動學習環境下高職數學建模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旨在提升高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一、移動學習概述
(一)移動學習的概念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新型學習形式,是數字化學習方式的一種延伸。移動學習是指利用無線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并依托無線通信終端設備,獲取教育信息并進行跨情境學習的個性化學習方式[4]。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作為知識傳播的一種媒介,智能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可以推斷,移動學習在推動教育現代化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移動學習的特點
移動學習具有應用廣泛性、操作靈活性、實時性等幾個特點。詳細如下:(1)應用廣泛性。首先,互聯網技術、通訊技術快速發展,普及率較高,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支持下,移動學習可以提供各個領域的學習資源,滿足廣大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其次,移動學習不受學習用戶群體的限制,不同層次的用戶都可以在移動學習環境下獲取知識汲取養分,學習覆蓋面廣,用戶群體大;再次,在移動學習環境下學習,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等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2)操作靈活性。移動環境下,用戶的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較傳統方式比較靈活。在學習的選擇上,用戶可以隨時登陸平臺進行學習;在學習方式上,智能終端可以為用戶提供多種學習方式供用戶選擇,以英語單詞學習為例,用戶可以選擇聽寫、游戲、配對等多種方式學習詞匯;在學習內容方面,移動學習的內容豐富多彩,學習內容可以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3)實時性。依托于先進的智能終端設備,用戶可以及時獲得所需的內容,滿足了用戶的及時性需求,并且智能終端設備中的學習內容通過互聯網可以實時更新,為客戶提供最新的學習資源。(4)其他特點。移動學習還具有較好的交互功能,有助于用戶學習效率的提升;此外,移動學習還具有可移植性等特點,極大地方便了用戶對學習資源的獲取。
二、數學建模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數學建模的本質在于應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即針對實際問題,通過理論假設和公式推導,建立數學模型,借助專業軟件求解,利用求得的結果解決實際問題,即實現以“學數學”到“用數學”的轉變。高職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數學建模的核心與之高度吻合。因此,在高職數學的教學中,引入數學建模課程,以借助移動學習環境,解決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引導意義。數學建模作為高職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于高職數學教學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數學建模在激發學生熱情,培養主動思考、大膽創新的精神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因材,高職院校在數學課程的設計安排方面,需要充分重視數學建模的重要性,在課程中以企業生產或者實際生活為背景,合理地加入數學建模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用相互促進,使課程設計既能滿足高職教學要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對培養符合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復合型創新人才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5]。
(二)數學建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并營造良好的數學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可以成立數學建模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數學競賽等特色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高職學生通過社團活動,一方面可以激發自己對數學的樂趣,另一方面可以從中收獲知識財富。在社團活動中,活動組織者可以向學生展示數學中蘊含的美,如“對稱美”“簡單美”“和諧美”,讓數學以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潛在的創造力,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在移動環境下,將數學建模引入高職數學教學中,可以促進高職數學教學的信息化發展
教育信息化逐步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高職院校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將數學建模的內容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出來。此外,數學建模的實用性可以將數學專業與其他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學生可以從中體會數學建模的迷人魅力。
三、移動學習環境下高職數學建模內容體系的構建
(一)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建設移動學習環境下的高職數學內容體系
在構建主義理論中,教師處于引導地位,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占決定性作用的是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構建主義理論的框架下建設移動學習環境下的高職數學建模體系,需要考慮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對數學建模有需求的專業作為出發點,根據學科的共性和個性特點,重構舊的教學體系[6]。教學內容體系可分為公共基礎知識、專業特色知識、拓展知識。在此基礎上融入構建主義理論,借助移動學習環境,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構建自主式學習平臺,最終完成移動學習環境下的高職數學建模教學體系。與傳統體系相比,新體系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自主性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展示方式,對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建模有較好的幫助。
(二)結合高職數學建模體系,不斷豐富案例庫
案例教學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積極思考、探索、總結規律形成新的見解。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數學建模知識編寫案例庫。在編寫的過程中,需要與實際相結合,并盡可能地涉及多個領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案例內容用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可以提升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開展實踐化教學,拓展學習深度
在移動學習的環境下,最大化地利用教學資源,并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檢索并不斷總結經驗,用實踐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7-8]。此外,結合當前移動學習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新興的網絡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深度,比如微課,以形式多樣的微視頻情境化地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將晦澀難懂的概念形象化,在這樣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采用微視頻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四)借助互聯網技術,豐富數學建模教學的手段
在高職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跟蹤了解學生的課余學習以及作業情況。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一個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存儲庫,根據功能分為不同的學習模塊,學生可以在資源存儲庫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平臺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這種方式對學生的課余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師還可以采用微信、QQ電子郵件等多種通訊媒介進行問答交流等活動,在這種虛擬教學中,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更容易被激發出來。
四、結論
當前,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穩步推進,并且隨著移動通訊設施的日益普及,移動學習越來越多地受到學生的青睞。數學建模作為高職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數學教學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移動學習的優勢,分析探討高職數學建模內容體系的構建方法,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傅海明.高職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3).
[2]沈文怡.移動學習環境下對高職外語教學的思考[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7,20(2):47-50.
[3]謝珊,呂靖.論高職數學建模教學中的現代信息技術融入[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4(6):26-27.
[4]湯躍明,付曉麗,卜彩麗.近十年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評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6(7):36-43.
[5]邱仰聰.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職數學“三位一體”教學體系的研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6]邊艷華,苗超.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模塊化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2016(11):73.
[7]宋劍萍.地方綜合高職院校數學建模培訓的探索和研究:西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44):64.
[8]謝珊.移動學習環境下高職數學建模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職業教育,2017,1(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