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
[摘 要] 圍繞高職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設定、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有效對策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對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進行研究,同時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今后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工作提供一些理論借鑒。
[關 鍵 詞] 就業導向;高職體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44-02
對高職院校來說,課程建設以及改革工作是一項核心任務,能夠有效提升包括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在內的教學水平。我國體育職業教育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近幾年,高職院校也開始關注體育課程的改革,并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改革實踐中也遇到了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程改革的進行。在本文中,筆者對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1]。
一、高職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代高職體育教育理念需要強化,缺乏課程改革主觀意識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的改革工作上持續進行著探索,然而改革所涉及的課程導向缺乏深度,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理念來指導課程的設置。受本科院校體育課程的理念影響比較大,主要是由于學校對高職改革以及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基本問題缺乏深入了解,導致課程改革缺乏充分的主觀意愿。
(二)教師素質以及能力不足,教學方式老舊
學校在課程改革上的認識不足,根據筆者的調查結果可知,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大多數都是普通師范大學體育專業以及體育院校畢業的,他們在受教育期間所接受的知識技能無異于常規教育知識,因此在高職院校就職時會力不從心[2]。此外,高職院校體育中的核心是體育教師,有很多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充斥著理論灌輸模式,往往缺乏實踐性的教學環節。
(三)對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視度不夠
基于就業的高職課程改革本身就是以校企合作為重點而實施的,這樣才能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共贏。但是現階段,社會上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目標相匹配的企業類型本來就不多,再加上企業對無法產生短時效益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興趣,從而導致校企合作模式受阻。這幾年,高職院校體育逐漸開始關注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然而,大多數合作模式簡單,缺乏深度合作。
二、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設定
(一)基于企業對人才體育方面的需求來確定課程模式
高職院校體育要想在課程改革上取得突破,就必須將就業作為導向,使課堂教學內容與企事業單位對體育人才的需求聯系在一起。關于課程開發方面,應逐步與企業結合,使企業成為學校課程開發的成員之一。在社會的不斷變化下,市場對人才體育方面的需求也在時刻改變著,尤其是在特定的體能上的要求正在逐步增高。面對這一形勢,學校應加強自身危機意識,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工作,結合企業的體育人才需求對課程方案作出合理調整。
(二)牢牢把握課程改革中的三大核心要素
在高職體育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內容以及教法是核心的三大要素。課程建設結果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教師,而課程改革中最難攻克的是內容,是否體現出多樣化的、適應企業人才體育需求的教學理念取決于教學方法的合理性。
三、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有效對策
(一)切實強化高職體育教育理念
這幾年,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采取了很多教育培訓措施,使教師對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形成非常明確且正確的認識。然而,課程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必須得到教師的高度關注。必須在觀念上發生徹底改變,教師能力才會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只有將各自高職院校體育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借鑒兄弟高職院校課程模式,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才能為學校的課程改革工作找到突破口[3]。
(二)改革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
教師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核心要素。首先,學校必須與企業建立密切的溝通機制,并制訂有效方案,使校內教師能夠與企業中的體育以及企業人員進行充分接觸,深入其中進行實踐。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基本都不具備企業工作經驗。此外,學校還應鼓勵身處一線的教師考取體育行業的從業證書,從而構建強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可以提升該校教師的職業能力,對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具有極大的意義。
(三)強化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
高職院校必須把握當前企業迅速發展這一時機,與相關的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共同追求雙贏目標,提升校企合作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必須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校企合作體系。大部分高職院校辦學時間較短,要加大與社會企業的溝通力度,使學校能夠更快地獲取社會信息,基于社會對體育方面的需求來明確課程改革方向。此外,應結合校企合作過程中的角色來選擇對應的校企合作模式。選派資深專家來校進行課程改革指導,培養一批與企業需求深度接軌的體育人才。另外還有校企互動模式,這一模式深度較大,雙方都應組建自己的專業指導機構,由企業提供實習場所以及相關設備及原料資源,深入學校課程改革工作中[4]。高職院校應該根據企業的不同,專業的不同,深入了解各個企業和專業對人才體育方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對體育課程進行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才能不斷提升。
(四)加大教材建設力度
在持續的調查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體育的教材建設情況并不樂觀,存在著嚴重的“高成低就”情況,存在兩個極端,其一是直接照搬本科體育院校教材,其二是直接使用原有中專院校體育教材。其弊端回轉抄內容居多、編寫質量不高等,只能作為教學教材的一種補充,而不能獨立作為教材,畢竟它只是個別教師的經驗總結,缺乏系統性、科學性,也不夠成熟。尤其是在實踐課程中極為明顯,必須從本質上改變這一問題。首先,構建并健全教材選擇使用機制,完善教材申報流程,組建一個專業的教材審批委員會,并負責對教材的實際使用效果進行持續跟蹤,基于跟蹤結果實施評價反饋。其次,必須大力做好本校教材建設開發工作,為教材建設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將優秀教師組織在一起共同結合當地體育行業以及企業的實際需求來編制學校內部教材。
(五)建立科學有效的課程激勵制度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著“兩頭熱一頭冷”的傾向,即高職體育院校的高層領導在課程改革工作中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立場,且計劃部署基本明確;廣大學生對目前課程結構以及內容的改建建議較多且存在十分強烈的改革期望;而身處一線的體育教師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然而教師才是課程改革工作中的關鍵人物,教師的積極性將會直接影響整個改革工作的成敗。若教師不愿意主動參與,即使高層領導的意愿再強烈,課程改革最終也將淪為空談[5]。此外,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不僅存在觀念薄弱的問題,而且課程改革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使原本繁忙的教學任務變得更加繁重,然而學校又缺乏一套有效的教師激勵政策,從而導致教師積極性喪失,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動力不足。在改革過程中要對這一問題進行充分的認識,并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在整個過程中,學校不僅引進了先進的體育職業教育觀念,增強了學校教師的意識,此外還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課程改革的規范性文件,建立了多項制度,這些文件以及制度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程改革工作的進行,有效提升了一線教師在課程改革工作中的參與性。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國家對體育職業教育的重視度也逐漸提升,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民群眾在體育運動方面表現出越來越高的需求,對高職院校體育來說,要想使自身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滿足社會日益高漲的體育運動需求,課程改革工作勢在必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工作,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并影響著我國整體教育改革工作的結果。所以說必須堅持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將就業需求作為最終導向,確保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內容與實際情況相銜接,在理論以及實踐方面注入創新因素,增強與行業和企業之間的溝通互動,將優秀的教師資源整合在一起,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從而將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工作推向高潮,促進我國高職院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莫月紅,胡振浩.高等職業院校體育大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以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運動,2011(5):70-72.
[2]王玲.論高職體育課程設置現狀與改革:兼論三大理論對高職體育課程的影響[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6):123-124.
[3]劉繼宏,張樂紅,梁建瑞.關于高職體育教學改革中的關鍵問題研究:以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10):36-37,65.
[4]蔣旻,徐宇峰,顏乾勇,等.畜牧獸醫專業實用體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主體、職業協調發展”的體育俱樂部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12):247-248.
[5]張興生.基于職業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探析:以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2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