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燕
[摘 要] 加強審美教育是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古典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結晶,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古典詩詞魅力。通過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諸如做好課前導入工作、以誦讀為切入點、凸顯古典詩詞的“四美”等,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極力在學生心靈深處播撒審美教育的種子,達到春風化雨的美育作用,做到“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關 鍵 詞] 高職語文;古典詩詞;美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56-02
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了明確要求。文件指出:“要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科學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美育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成為語文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1]。
美育即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高人的審美素養,還能不知不覺地影響人的情感、氣質、胸懷,激勵人的精神,滋潤人的心靈。我國是一個詩教王國,但是美育與詩教已經隨時間的歷史長河轉入暗道,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高考。曾經,天涯論壇“閑閑書話”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古典詩詞?一位網友答曰:學習古典詩詞,將來見到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就能感嘆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看有鳥還有水”。面對怦然心動的美景,盡管思緒萬千,但是我們除了說“美啊美”,再也說不出一二。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教版《大學語文》總計有22首古典詩詞,占教材總量的36%。無論是從繼承文學遺產的角度,還是增強高職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這都成為高職語文老師刻不容緩的任務。那么,如何在高職語文古典詩詞中進行美育滲透呢?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一、做好課前導入工作,讓學生對新內容產生興趣
課前導入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跟學生感情溝通的過程。授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將在課前導入中得到有效溝通和升華,從而形成比較愉悅與和諧的氛圍,這對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是非常有利的,讓學生從一上課就進入美的境界。“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前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開端,又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開始。精彩的導入會使語文課堂卓有成效,能讓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好的境界。學生對教師所教的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出積極的心理傾向,學習會變得輕松有趣,學習效率有所提高。要取得良好的導入效果,筆者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古詩導入,用“美”引導“美”
古典詩詞的學習應該讓學生在學習詩詞的基礎上進而培養對這一類詩詞的學習能力和技巧,所以同類型詩詞的導入會讓學生視野開闊,有助于發掘文本的深度和廣度。教師采用古典詩歌作為課前導入,用古典詩詞來引出“美”,用古典詩詞來創造“美”,讓語文課美起來。如在講授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可以引入學生比較熟悉的唐朝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等田園詩。在講授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可以引入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三)》等邊塞詩。所選古典詩詞長度應該要適宜,這樣占用時間也就不長。此外,應該選取學生耳熟能詳的,便于理解朗讀,溫故而知新,從而達到課堂“美”的效果。
(二)畫面導入
古典詩詞作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如同繪畫一樣。畫面導入就是授課前向學生展示一幅美麗的圖片,給予學生一種美的感受,熏陶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思考。在授課前,教師用一幅幅圖片來導入新的內容,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會收到料想不到的美育效果。學生在欣賞圖片、感受美的同時,還能跟隨著自己的視線去發現美、創造美。在講授《從軍行(其四)》時,先向學生展示兩幅畫面,分別是雪山黯淡圖和孤城蒼涼圖,以此來吸引學生眼球,打開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青海湖的奇麗壯闊以及戰爭所導致“孤城”的蒼涼雄渾。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而且心靈也會感到震撼,內心油然而生對祖國壯美山河的崇敬和熱愛之情。此外,孤城雖蒼涼,但是有邊塞戰士誓死殺敵“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戰士的愛國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畫面導入的效果就是德育和美育的雙豐獲。
二、誦讀入手,用優美的聲音感染人
以誦讀為切點,感受古典詩詞的韻律美。葉圣陶先生將“誦讀”理解為“熟讀”“成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3]“誦讀”,就是視覺上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聽覺上的有聲語言的朗讀活動,這是一種美的創造。反復的誦讀作品,有利于學生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哲理和情感,深入掌握古典詩詞的意象和意境,感知古典詩詞中蘊含的高尚人格、情感思想、人生哲理,探索作者心中的想法,展現了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實質。
在講授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讀,齊讀,反復誦讀,直到能夠背誦。每讀一次,均會設置特定問題要學生回答。學生也因誦讀的次數的增多,對作品理解也逐漸深入。學生每讀一遍都要述說對作品的理解。如,學生讀完第一遍的問題是:《聲聲慢》這篇作品寫的是什么季節?學生根據第一次誦讀而在大腦中形成的印象回答:秋季。因為作品中出現“雁過也”“風急”“黃花”這些都是秋天的意象,所以看出是秋季。接著是第二遍的問題:作品中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征?第三遍的問題是:酒代表什么?為什么是淡酒?大雁為何會傷心?黃花為何憔悴?……
不斷地誦讀,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思考,誦讀與思考相結合,而不是以教師為主,老師講學生聽。誦讀讓學生熟讀靜思,以讀助思,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文章不斷思考和揣摩最終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誦讀后進行討論,探討《聲聲慢》的意境、畫面,將整篇作品故事化。讓小組代表進行發言,將小組成員的看法說出來。
三、古詩鑒賞教學,要突出“四美”
古典詩詞教學要讓學生受到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走向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高教版《大學語文》中所選取的22首古典詩詞,作者總是用精準傳神的語言作載體,把自己的情感通過真切、生動和美好的意象呈現給讀者。教師在授課中,筆者認為要重點突出“四美”,即情感美、意境美、自然美和語言美。魯迅先生在談到漢字之美時曾說過,它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詩歌,詩歌不但具備音樂美,還要具有意美和形美,即情感美和意境美為詩歌的意美,自然美和語言美為詩歌的外美。此處所指的情感美是指詩歌的內核——詩人濃烈的思想感情。這既是藝術的本質特征,又是詩歌存在的生命線。意境是指能讓人感受到意味無窮卻又難于言表的意蘊和境界。自然美是指把自然界四季的風光渲染出來,展示自然界的性、色、光、聲的美妙和諧之美。語言美是指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尤其體現在煉字上。
(一)領略古典詩詞的情感美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授課教師在講解古典詩詞時,要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充分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去體會當中的情感美。學生除了被古典詩詞中的情感感動外,還應被老師授課時所流露的情感所感動。授課老師要善于將蘊藏在作品中的感情傳遞給學生,給學生一雙領會美的眼睛,指點引導他們珍惜時光,珍愛生命,培養健康純潔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領略古典詩詞的自然美
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描寫自然風光的作品。在古典詩詞授課中,教師應引領學生領悟作品的自然美。比如講授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詩不只是描寫景物,所以在授課中可以在描寫景方面多做解說,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大自然所顯露的美。皓月當空,照在蔥蔥郁郁的青松上。山泉清澈,匆匆流淌于山石,在月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展現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在青松明月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有一群勤勞善良的人們無憂無慮地生活著。這幅美妙的生活圖,顯露了作者追求樸素安靜生活的理想,用自然美來展現作者的人格美。通過對作品的自然美進行分析,有利于引領學生認識作品美和自然美。
(三)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美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語言濃縮的珍品。韻腳穩重則詩詞筋腱有力,突顯作品之美。平仄交錯,可以達到聽覺上的享受,使之悅耳動聽,增強詩詞的抑揚頓挫效果,形成漢語的音樂美。聯綿詞的雙聲疊韻的和諧鏗鏘的音律美……語文教育的審美教育,是讓學生領略語言美。詩歌賞析需要仔細推敲,在作品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
(四)領略古典詩詞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一種能讓人感受到意味無窮卻又難于言表的意蘊和境界。在意境領略過程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葉圣陶說:“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都要倒翻過去,那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為具體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在古典詩詞審美教育中,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通過精練又委婉的言辭,使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在學生的大腦中豐富起來,然后使學生獲得或高興或悲傷、或深思或驚嘆、或豪邁奔放或憂煩憂郁的美的享受,再創造一個審美意識活動。
課堂是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場所,語文課程中古典詩詞教學所能滲透的美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入選教材的古典詩詞都因其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而深入人心,傳承至今。審美教育課堂的課前導入,課堂過程的優化,讓學生體會古典詩詞中的“四美”,并在美的體驗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參考文獻:
[1]陳菲菲.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大學生的發展[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4-25.
[2]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智仁勇.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08.
[4]蔣凡,郁源.中國古代文論教程(修訂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