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嘯旻
[摘 要] 師資,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動力之源。培訓,是提高師資隊伍質量的重要手段。提升師資培訓工作的有效性有利于為高職院校打造一支具有高競爭力的師資隊伍。針對高職院校師資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師資培訓;工作建議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93-01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比例不斷升高,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由單一走向多元化,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1],但隨之而來的是,師資隊伍建設發展水平跟不上新形勢、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要求,該問題愈發突出。師資,是職業教育的主體和關鍵,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探索有效的高職院校師資培訓,對提高師資隊伍綜合素質,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師資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需求調研不充分
大部分高職院校除了常規的教職工入職培訓、師德師風培訓、中層干部培訓等幾個固定培訓外,很少會做全面的培訓需求調研分析。每年的培訓需求征集幾乎也是基于以往經驗制定的培訓預算方式來體現,缺乏“調研”的過程,培訓安排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容易造成年底“扎堆”培訓或培訓經費用不完的現象,浪費培訓資源,難以達到培訓預期目標[2]。
(二)培訓意愿不強
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普遍重于本科院校,而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也普遍低于本科學生,高職教師往往在教學任務之外還需承擔一定的學生管理工作,因此,“沒有時間”導致教師的培訓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培訓內容缺乏對針對性,不對接工作需求,“泛訓”多,“精訓”少,有時候甚至出現“強制培訓”現象,也導致一部分教職工覺得培訓只是在浪費時間,能躲則躲。
(三)培訓內容方式單調
目前,“80后”“90后”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主力,其相較于60、70后,更看重組織環境的氛圍和自我成長,而大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心理健康、團隊建設等體現人文關懷的培訓,企業實踐培訓少,培訓方式也多以課堂形式呈現,互動少,缺乏趣味性和實操性,吸引力不足。
(四)培訓考核評價機制單一
培訓的考核評價主要以撰寫心得體會為主,培訓成果轉化率低,“服務年限”的約束方式不足以激勵受訓教職工及時、充分地轉化培訓成果,培訓形成不了“輻射”效應,大大減少了培訓影響面。
二、高職院校師資培訓工作的建議
(一)以學校年度發展計劃為引導,摸清培訓需求
根據學校年度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等計劃,確定學校整體年度培訓需求方向。采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摸清各崗位、各學科教職工的實際培訓需求,對培訓需求進行梳理,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合理制訂培訓計劃,充分利用培訓資源,使師資培訓工作充分對接學校發展需求。
(二)以教職工的職業生涯發展為切入點,調動培訓積極性
針對“80后”“90后”教職工的心理特點,以職業生涯發展為切入點,調動教職工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變被動為主動。針對關鍵崗位的教職工,結合崗位勝任力要求,以基于優勢發揮的職業發展潛力為視角,制訂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提升培訓工作對個人職業發展的支持能力,充分調動培訓積極性,保證培訓效果。
(三)以先進的培訓理念為引領,豐富培訓內容
借鑒企業培訓的先進理念,引入“行動學習”“引導式學習”等培訓技巧,增強培訓互動和參與度;邀請企業標桿人物進行實戰經驗培訓,了解行業前沿發展動態,增強專業和行業的連接度;依托學校心理咨詢隊伍,研發、開設有關情緒管理、團隊建設等人文關懷類課程,營造和諧校園職場文化環境,提升全體教職工對學校的忠誠度和認同感。
(四)以“輻射培訓”為核心,完善師資培訓考核評價機制
逐步實現“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的全過程考核評價機制。培訓前,師資培訓管理部門應按照年度培訓計劃,嚴把培訓審批關;培訓中,參訓教職工所在部門可通過階段測試、實地抽查、電話調研等方式,確定其培訓表現;培訓后,師資管理部門應聯合參訓教職工所在部門,搭建“輻射培訓”平臺,讓參訓教職工及時轉化培訓成果,擴大培訓受益面,以帶動力和影響力為關鍵指標,對其培訓成果的轉化率進行評估,淡化培訓數量在年度考核、職稱評審中的作用,以確保培訓效果,杜絕“為培訓而培訓”的功利現象,實現教職工的共同進步[3]。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定位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提高作為教書育人主體的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而培訓恰是實現這種素質提升的最佳途徑。無論是學校還是個人,都應高度重視師資培訓工作,視培訓為最大的福利,為學生做榜樣,弘揚“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李國臣,陳俊超,李赫賀,等.高職院校師資培訓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培訓,2016(22):239-240.
[2]孔維敏.北京市高職院校教師培訓現狀與對策[J].科技視界,2017(24):100.
[3]何鑫煒.對高職院校師資培訓的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