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宙
[摘 要] 校園文化具有規范功能,通過制度文化、校園輿論、道德規范和行為文化等方面對廣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習慣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規范作用。因此必須選準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和著眼點,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制度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輿論氛圍,培育良好的學校精神文化環境,從而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規范功能。
[關 鍵 詞] 校園文化;規范功能;校園輿論;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28-02
校園文化是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的規范、約束作用,對學生成長、成才、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校園文化規范功能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校園文化規范功能,或稱校園文化約束功能,主要是指“校園文化運用輿論、制度等手段調整人們的行為,制止不良行為的發生,通過各種文化活動,逐步把廣大學生引導到學校文化目標所確定的方向上來,使之在確定的目標下從事各種校園文化活動。”[1]即校園文化在得到成員認可后,能夠通過微妙暗示、內在提醒等形式對成員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產生約束和規范的作用。
校園文化規范功能的主要特點有:
(一)規范性
“校園文化是一種規范文化,它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的同時,也在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2]因此,校園文化通常表現為一定的紀律性和規范性,如校園文化中的規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行為規則等,為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提供了評定自己的品質、行為和人格等方面內在的尺度,進而用這種尺度規范其個人思想、行為,明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去做等,最終使其思想、行為符合學校的統一規范。
(二)無形性
校園文化的作用形式是“通過營造一定的思想氛圍、道德氛圍和行為氛圍,影響校園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心理間接地、軟性地實現的。”[3]而這種“氛圍”,即校園文化,猶如春風化雨,會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和動力,使其在心理上形成認同、共識和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習慣。
(三)廣泛性
校園文化凝聚了學校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制度文化,它影響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學生都受到其影響,具有廣泛的約束力。
(四)持久性
校園文化,特別是校風、校訓等精神文化,是一種內隱的、以意識形態存在和發展的文化形式,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個緩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一旦形成就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生活在其中的校園主體——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校園文化規范功能的實施途徑
校園文化主要通過一系列文化來實現其規范功能,主要體現在制度文化的規范、校園輿論的規范、道德規范和行為文化的規范四個方面。
(一)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方面,“是學校內化、經常化了的程序、規矩、依據和準則,是維系學校正常運轉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它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它具有顯著的管理、協調、約束和規范的作用。”[4]學校制度一般包括學籍管理規定、學生行為守則、治安管理辦法等。這些規章制度對學生從學習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詳細明確的要求,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大多數學生因此產生強烈的精神要求和心理壓力,從而努力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并促使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符合社會和學校的要求并趨于規范化。例如,學校為了規范教學秩序,制定了課堂上不得使用手機的規定,并規定了具體的處罰措施,作為學生就會自覺遵守這個規定,不會因為違反這個制度而受到處罰。
(二)校園輿論
這里的校園輿論是指以校刊、廣播、展示欄和校園網絡等輿論上的工具所主導的公共輿論及校園主流道德評價。校園輿論通常會給某件事、某種行為的性質制定一個標準,進而形成一種為群眾共同遵守的原則。這種標準、原則對全體校園人言論和行為的規范,進而使學生自己產生潛在的心理壓力和動力,并自覺感受到這種要求并按照這種要求去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當個別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與這所學校校園文化的方向相悖時,就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和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使他不得不進行自我調節矯正。如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學校制定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的規定,通過宣傳教育,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從而也就有了約束力。
(三)道德規范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屬于精神文化范疇,“文化的目的就在于促進人們的道德發展,使他們達到道德的狀態。”[5]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抑制學生個體不良的思想和行為,促使其轉變為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凡是符合學校普遍道德規范的行為,必將得到鼓勵和肯定;而一旦與學校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相悖,個體自身就會產生內疚感,甚至會受到群體的譴責,進而抑制和轉化不良的思想和行為。
(四)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學生在一定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熏陶下,內化為個人素質后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一種文化形式。行為文化包含了校園文化主體的各種行為方式,如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拼搏、自信、真誠、進取等都是校園文化以人作為載體的具體表現。某種行為方式在一個群體中趨于穩定,這種行為方式最終會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模式。這種模式體現在班集體里就是班風,體現在教學上就是學風,體現在校園里就是校風。這種班風、學風、校風會對每一個學生產生無形的約束力,在它的影響下,學生會自覺用這種模式去衡量自己的行為方式,使自己的行為在模式允許的范圍內,并自覺地去遵循、維護、受其約束。
加強學生行為文化建設,教育學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通過學生行為文化建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到助人為樂、勤儉節約、尊敬師長、團結同學,不抽煙酗酒、不偷盜賭博、不打架斗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