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霞
[關 鍵 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詩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51-01
第一部分 總體設計
班會題目:瑯瑯詩歌吟經典 中華文明潤少年
教育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了解我國的古典詩詞,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促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2)情感態度觀念目標: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培養愛國情懷。(3)運用目標:通過讀古詩、吟經典、賞風光,陶冶道德情操,奠基文化底蘊,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熱忱。
班情分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016級會計班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缺乏經典文化熏陶。為增強其自信,提高人文素養,設計了本次班會來引導學生熱愛傳統文化。
設計思路:
1.讀唐詩 享快樂。由歌曲《讀唐詩》開始,導出古詩與歌曲的淵源,并進行背誦古詩的小PK賽。
2.吟經典 承文明。播放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節選片段,引領學生吟唱經典,激發興趣,活躍氛圍。
3.賞風光 煥青春。讓學生講解自己旅游過的地方,并欣賞旅游時的照片。
4.評先進 樹班風。請大眾評審團選出最佳演唱組,活躍氣氛。
活動準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1.讓學生課余預熱《讀唐詩》歌曲。
2.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經典詠流傳》節目,要求每組學唱一首。
3.要求一組學生收集同學旅游時的照片,配上詩詞、歌曲。
4.制作好聲情并茂的PPT。
5.提前在聯誼班邀請10位學生,作為本次班會課的大眾評審團。
6.選出學生主持人,推演整個班會流程。
第二部分:實施過程
教育方法:情境體驗法、情感陶冶法、小組合作法
實施步驟:
第一樂章:讀唐詩 享快樂(5分)
情景設計一:欣賞《讀唐詩》
播放歌曲《讀唐詩》學生齊唱。并根據歌曲提問:“在這首歌曲里,你看到了哪些唐詩的影子?”
學生自由發言背誦,“床前明月光”“窗含西嶺千秋雪”……
正如歌曲中所唱“唐詩里有畫,唐詩里有歌,唐詩就像清泉,流進我心窩……”感受唐詩的美。
展示課件:古詩詞的特點之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一句古詩就能省去千言萬語,聽起來還能熠熠生輝。
設計意圖:通過朗朗上口的歌曲導入,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
第二樂章:吟經典 承文明(25分)
情景設計二:觀看《經典詠流傳》節目
觀看現在熱播的央視優秀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中的節選——《苔》經典傳唱片段,讓學生領悟“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種生命力,盡管很多學生中考失利,但人生路漫漫,希望孩子們也能像苔一樣,綻放生命之花。勇敢唱出自己心中的經典,引出本次班會——吟唱經典環節。
學生以組為單位,吟唱一首經典詞,此環節將班會課堂推向高潮。
展示課件: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無論身在何處,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不要因小的成敗就否定自己,永遠不能放棄希望,努力讓自己像牡丹一樣綻放光彩。
設計意圖:(1)選擇“苔”這個節選,貼近學生激勵她們立志成長。(2)要求學生觀看《經典詠流傳》,希望能讓優秀電視文化節目熏陶學生內心世界,以免學生沉迷于游戲。
第三樂章:賞風光 煥青春
情景設置三:欣賞各地風光(10分)
讓一組學生將準備好的外出旅游的照片展示播放(配上相應歌曲、詩詞)并講解適合此景此地的對應詩詞。
請其他學生思考還有沒有更貼近的詩詞,拓展思路。
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感想。
課件展示:在道德經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從大地當中來,我們一切的源泉,我們全部的生命,都來自于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古代詩人用很多優美的詩篇歌頌祖國的美麗。愿我們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熟知祖國瑰寶,并一代一代向下傳承。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學生自己旅游的照片,并配上相應的詩篇,知行合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關注度,課堂氣氛活躍,同時祖國醉人的風光,讓學生內心升起絲絲自豪,備感肩頭重任。
第四樂章:評先進 樹班風(3分)
有請聯誼班的10位大眾評審投票,選出本次班會的最佳演唱組。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樹立積極向上的班風,讓學生從愿學到樂學過渡。
班會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中結束。
拓展延伸(2分鐘)
結合省、市舉辦的“文明風采”活動,在班級舉辦書法比賽,請每位同學寫一幅古詩詞書法作品。
總結反思:
為響應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貫徹落實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感受古詩韻律,從而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一節班會課是遠遠不夠的,后續還需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來引領學生學習經典,傳承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