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業
[摘 要] 如果在計算機教學中不具體考慮學生多方面的個體差異,會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也參差不齊,從而使得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往往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關 鍵 詞] 分層次教學;計算機教學;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42-01
當前我校學生在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上有兩方面特點:一是由于生源關系,學生知識結構較差,學習效率很低,學習缺乏主動性,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是學習計算機的起點不同,少數地區計算機知識的教育還沒有普及,但有些地方的學生已經熟悉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針對我校學生的現狀,本人根據自己所查閱的資料和自己的一點體會談談分層次教學在我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一、分層教學在我校計算機教學中的可行性
分層教學就是任課教師根據所任課班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把學生系統地分成幾組,并根據不同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通過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相應的目標,并逐漸使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接近,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我校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差,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自控能力較差,缺乏學習動力,但也有不少學生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勤學上進。
二、在我校計算機教學中如何進行分層次教學
(一)課前準備分層
在備課前,結合每一章節的知識點,首先要做大量的調查工作,綜合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對計算機的喜好程度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對班內學生進行分層,一般情況下分為“甲”“乙”“丙”三個組。對于分到“甲”組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分到“乙”組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分到“丙”組的學生要做好思想工作,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心情舒暢地按照自己相應的層次投入學習中。但是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通過課本上的練習完成情況和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變化,對各層次的學生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對班上學生進行分組后,任課教師在備課時便應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甲”“乙”“丙”三個組的學生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可結合班上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情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上都要分為三個層次。
(二)課堂教學分層
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知識所具有的廣度和深度,不可能使班級學生都一下子全部掌握所有技能,因此,講課的內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太難,“丙”組學生無法達標,太簡單,“甲”組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所以,必須按照班上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由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表格的創建與設置時,可以給“丙”組學生制定創建表格后在表格內輸入文本數據的低標準;給“乙”組學生制定除了創建表格、在表格內輸入文本數據外,還要會按要求修改、美化表格的標準;給“甲”組學生制定除了完成以上操作,還要會對表格中的內容進行排序和簡單的統計運算的標準。
(三)課堂練習分層
在學生上機操作練習時,也可以把練習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技能初步形成階段的練習,是在初步理解知識點后所進行的練習,題目是最基本的、不復雜的、帶有模仿性的,丙組學生容易解答,讓丙組學生解答這類習題,使丙組學生感到成功,消除自卑心理,樹立學習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的信心。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是技能鞏固階段的練習,可以有復雜性、綜合性的特點,這類題應注意以新帶舊,這些練習難度一般,能夠有效地調動乙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個層次是具有探索性、創新性的練習內容,這類操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些習題難度較大,適宜讓學有余力的甲組學生進行操作練習。
三、在我校計算機教學中進行分層次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1.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前,以怎樣的內容來考核學生對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個需要反復研究、反復探討的問題。
2.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需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不能讓甲組學生有驕傲的情緒,也不能讓丙組學生感到自卑,有放棄學習計算機的念頭,同樣也不能忽視乙組學生在分層次教學中的重要性。
3.在對分層次學生進行教學時,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之間的銜接非常重要,在教學內容的講解上對任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要求很高。
4.任課老師在全班一起集中教學的體制下,比較容易維持課堂秩序和控制教學過程,而分層次教學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它需要任課教師有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
總之,把分層次教學貫徹到我校計算機教學中,通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完成不同層次上的教學,使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機會深入了解到相對較多的計算機知識和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1]張衛華.計算機應用[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杜萍.課堂管理的策略[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李克東,何克抗.計算機教育應用與教育革新論文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