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慧
[摘 要] 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作為當今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雖取得一些成績,但整體形象依舊模糊,成為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其癥結所在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中國制造,誰來制造,制造者的素質決定著中國制造的質量,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技工院校責任重大。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如何把工匠精神注入技術工人的培育中,如何把技術工人培養成大國工匠一直是技工院校所探尋的問題。
[關 鍵 詞] 中國制造;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10-02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近年來,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諸多國家紛紛制訂和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試圖贏得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強勢回歸,美國要奪回制造業話語權,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計劃,一些發展中國家制造業正在積極尋求梯度承接和轉移。在這一國際大趨勢的影響下,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雙向擠壓的嚴峻形勢,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尋找發展新動力。
從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大國期盼?這是對工匠精神的認可,是對大國工匠的期盼,是時代的最強音,擲地有聲。自此,工匠精神成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大國工匠成為時代的楷模。大國工匠,為了實現中國夢在刻苦鉆研,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他們默默堅守,用靈巧雙手,匠心筑夢,踐行著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托起中國夢的美好藍圖是新時代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究竟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就是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是專注、是完美、是極致的詮釋。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神品質,更是一種技能傳承,關乎一個國家的工業文明。工匠精神的踐行對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至關重要。
回顧中國歷史,我們從不缺乏工匠精神,歷史的進程中,每一張宣紙、每一匹絲綢、每一件瓷器都深深打下工匠文化的歷史烙印。古代工匠對技藝的嚴苛要求、絕對的專注和執著、對作品近乎完美的偏執追求,使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要做到極致、精益求精、錙銖必較,這是對技藝的絕對尊重,對作品的驕傲。
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從古代的魯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大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動彰顯。傳承工匠精神既要弘揚優良傳統,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勇于開拓創新。既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又要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成為社會共識,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我國的工匠精神歷經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根基深厚、特色鮮明,彰顯大國風范,并以“精益求精、專注堅守、追求完美、推陳出新”為核心,共同鑄造著我國工匠精神的靈魂。
二、工匠精神面臨的挑戰
工匠精神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然而,當今一直在“跑步前進”的中國制造業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看中數量、速度和效率,忽視對質量的追求及細節的把控,都折射出工匠精神的缺失。我們缺乏主動做事、自我驅動的精神;缺乏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的耐心;缺乏追求卓越、做出精品的長遠愿景。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究竟去哪里了?追溯到我國傳統社會思想的局限性,波及到現代社會對利益的片面追逐,都是工匠精神面臨的巨大挑戰。
儒家“重道輕器”思想對工匠精神傳承產生消極影響,傳統社會統治階級反復強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致使社會工匠、制造技術、工藝技藝越來越不被重視。擁有四大發明的中國,其工業制造、科技發明的水平和能力逐漸被其他國家趕上、超過并一度被甩在身后。現代社會公務員熱,職業教育不被社會公眾認可都折射出傳統思想局限性及官文化至今的現實影響。
客觀現實的制約是影響工匠精神傳承的另一個原因,中國現今社會大環境中快速獲得經濟回報的理念已浸透到國人的每一個細胞中。經濟理性的無限度擴展,人本主義的存在空間被嚴重壓縮,當代工匠精神逐漸淡化。企業強調經濟利益至上,片面追求速度,總想“走捷徑”,思想浮躁,缺乏對高質量精品的堅持和追求。出于快速盈利的動機,很難在產品制造、生產方式和質量品牌方面下工夫。
三、當今中國制造呼喚工匠精神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構建了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基地,贏取了“世界工廠”的美名,但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制造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研發的動力,工匠精神開始流失,創新精神受到遏制,產品質量的總體水平偏低,自主品牌處境岌岌可危,嚴重影響了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當前,我國代工廠模式的制造業發展使“中國制造”整體形象依舊模糊,成為粗制濫造的代名詞,海淘海購依然風靡反映出國人對“中國制造”的不自信,其癥結所在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缺失了工匠精神中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缺失了創新和堅守。
縱觀世界制造業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重視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培育技術人才、大國工匠,其在推動制造業的發展上發揮著重大作用。德國產品質量可靠、日本產品精致實用、美國產品技術先進,這些都是對其制造業整體形象的描述以及肯定。這些制造業強國,無一不是對產品質量的孜孜追求,對工匠精神滲入靈魂的堅守。
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建設制造強國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則達50%。而中國這一比例僅為5%,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嚴峻的技工缺口形勢引起全國的高度關注。“要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建設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打造更多‘大國工匠已是當務之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李守鎮發言時指出。
如何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實現這一轉變的“中國工匠”又從哪里來?面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困境,我們探究原因、尋求答案。工匠精神的缺失、大國工匠的匱乏是橫亙在中國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冰山。如何破冰,就是要注入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助推中國制造。
四、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選擇
中國制造,誰來制造,制造者的素質決定著中國制造的質量。
現在的青年學生就是明天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和創造者,讓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骨子里去,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細節、不斷創新成為工作習慣,成為職業追求。工匠精神到底要怎樣才能注入學校的人才培養中,這給中國的職業院校乃至全社會都提出了嚴肅的問題。技工院校作為培養產業工人、技術人才的基地,責任重大。
(一)學院大力宣傳工匠精神,營造工匠文化氛圍
在學校的整體規劃中,工匠文化注入其中,宣傳欄內大國工匠的事跡報道、道路旁機床雕塑的展示,利用主題班會、技能大師進講堂等形式營造一種崇尚技能、尊重勞動的氛圍。讓工匠精神融入每個人的心中,讓工匠文化充盈于校園內,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開設工匠精神課程,深入講解其內涵,使其真正融入學生的價值觀,踐行于行動之中
隨著工匠精神概念的提出、時代對大國工匠的呼喚,工匠精神這門課程也應運而生,技工院校更是普遍開設。在本課程教學中講解工匠精神的內涵,了解世界工業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骨子中去,成為工作習慣,成為職業追求。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大賽比拼活動,檢驗技能水平,又能在比賽中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技能競賽是培養和選拔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促進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效途徑。學院廣泛開展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技能競賽,激發學生鉆研技術、提升技能,在活動的參與中潛移默化地灌輸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四)若教匠,必先成為匠,教師應為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作為教師要承擔起自己身上的責任,真正做到:匠心筑夢,成就出彩人生。無論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學習、實訓等方面都踐行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真正發揮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要用工匠精神做事,匠心情懷育人,用技能成就出彩人生,讓工匠精神助力前行。
近些年來,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實施下,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中國高鐵實現了角色轉換和質的突破,極大地增強了國際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更標注著中國制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其實,不僅僅只有高鐵,與中國制造相關的不少東西,都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比如智能工廠、3D打印、物聯網傳感技術等。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制造會越來越強。
在當前中國制造的新形勢下,技工教育迎來發展的春天。國家非常重視技工教育的發展,這關系著勞動力的素質,關系著中國制造。在工匠精神、大國工匠成為國民共識的大環境下,社會和家長的觀念正在不斷改變,現實中技工教育就是摸索中尋找到認同感不斷前進。作為技工院校,我們要抓住發展契機,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助力中國制造。
參考文獻:
[1]李黃珍,靳靜,孫祺童.把工匠精神貫穿于學校管理全過程:訪淄博市技師學院院長劉兆東[J].職業,2016,(9):8-9.
[2]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國制造品質革命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