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 為完成“中國制造2025”計劃,社會對制造業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是職業學校的責任和擔當,根據職業學校實訓環節的特點,集中探討如何培養工匠精神。
[關 鍵 詞] 實訓教學;工匠精神;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213-01
2016年3月,在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我們必須培育一支技藝精湛的工匠團隊作為戰略支撐。職業學校是藍領技工的培訓基地,完成從培養技工到培養優秀工匠過程的轉變,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學過程的新使命。
一、工匠精神對實訓教學的意義
止于至善的釋義是做人做事要達到極完美的境界;精益求精的釋義是事物已經非常出色了,卻還要追求更加完美。精益求精、止于至善詮釋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精神品質,是敬業特質與完美技能的深度融合。
技能培訓支撐著職業學校的教學體系,產品科技創新,制造業轉型升級,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愈加全方位。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要與現代企業的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實訓教學過程要不斷尋求突破,根據教學特點培育工匠精神,把嚴謹、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意識貫穿技能訓練全過程,讓工匠精神融于學生的血液中,賦予技能成才理念更具時代感的內涵。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現代職業教育過程的必然要求
(一)新時代召喚工匠精神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近期,消費者國外“掃貨”的報道不斷,消費需求變化引發思考。現實版物美價廉對“物美”的界定已不是單一的質量,產品的內涵、創意、品質、人文需求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制造一流產品需要一流技工,創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需要重塑工匠精神。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基石
隨著制造業由中低端向高端邁進的步伐不斷加快,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大批青年技工到生產一線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著力量。但另外一個現象是學生頂崗一段時間后,轉崗、轉型的特別多,任務重、工作時間長、和企業管理者處不來、待遇不好等原因成為離開的借口。這從側面說明學校在環境適應能力、吃苦耐勞品質、崗位專注力、耐心、敬業精神的培養和引導工作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這些都屬于工匠精神范疇。頂崗就業成功率衡量著學校的辦學質量,而工匠精神培養則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前景。
(三)工匠精神是學生實現優質就業的保障
對職校畢業生來說,未來選擇一個適合且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是人生的目標與追求。“培養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能面對不同的職業崗位,適應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二者目標實現有機統一,要求學生在課程實踐中不斷培養嚴謹、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用工匠精神塑造自身素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德藝雙修”的合格技工,提升就業競爭力,拓展職業發展空間。
三、在實訓教學環節培育工匠精神的做法
實訓課的比例占職業學校總課時的六成左右,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
(一)注重細節意識培養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細節決定一切。工匠的成長必須有老實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實訓過程要在工藝制定、設備工具使用、工件檢測、現場整理等環節制定規則并規范執行,從實習伊始就要培養學生按流程操作、注重工作細節的習慣。在日常訓練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做起,經常扮演配角、拾遺補缺角色等方式培養細節意識,收獲經驗,積淀優秀技工品質。
(二)注重創新意識培養
校企合作“融合度”直接影響學生就業質量,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要與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相適應。適時把合作企業產品的工藝分析、零部件加工列為實訓課題,鼓勵學生獨立設計加工步驟、零件檢測方案,并付諸實施,逐步訓練創新思維。同時,在成績評價方面,對自編工藝實施加工并符合技術要求的零件,要適當提高評價分數;對優秀個案,要邀請設計者交流心得,分享成果,以此營造氛圍,鼓勵創新。
(三)注重完美意識培養
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內在品質,制作完美作品是實訓教學的價值體現。一方面,用時代楷模、大國工匠、技能奧賽金牌選手的先進事跡、成才之路教育引導學生,鑄牢追求完美品質的意志和愿望;另一方面,在零件制作精度與效率、刀具修磨、工藝改進、檢測技巧等環節大興“比學趕幫超”之風,形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斷超越自我的競爭氛圍,在比拼中追求卓越,在超越中詮釋完美。
新時代召喚工匠精神,愿職業學校帶著一顆“匠心”踐行使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鑄力前行。
參考文獻:
[1]胡建雄.試論當代中國“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徑[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18(2):45-48.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