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銀
懷寧縣位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處沿江平原與皖西山區接壤地帶,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雪期短的特點,年均氣溫16.3℃,年降水量1294mm左右。
懷寧縣是安徽省水稻主產區,每年水稻生產面積在50萬畝以上,每年水稻產量在30萬噸以上。以單季水稻種植為主,單季水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95%以上,單季水稻生長期分為幼苗期(秧田期)、秧苗分蘗期(包括返青期、有效分蘗期、無效分蘗期)、幼穗發育期(包括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開花結實期(包括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總生長期在100天~120天,每年從6月份開始大田生產,10月份收割完畢,耕田利用率在30%以下。從我縣糧食需求看,我縣人口70萬人,按照1人1天1斤糧計算,我縣每年糧食消耗量在15萬噸左右,除消耗外,每年可為國家其他非糧食生產區提供糧食15萬噸以上。
從效益分析看,我縣每年每畝水稻產量在600公斤左右,按照國家市場保護價每公斤2.6元計算,每畝稻田產出值在1560元,扣除種子、肥料、農藥、機械及人工費等農業生產成本800~1000元,每畝水稻生產產生效益在500~800元之間,如果大戶生產扣除稻田租金每畝300~500元,每畝稻田生產產生的純利益幾乎微乎其微,所有從單純的種植水稻來看,已經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縣農業部門積極引導糧食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資源,不斷摸索發展多種“水稻種植+”模式,取得明顯成效。懷寧縣平山鎮七彩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懷寧縣久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平山鎮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廣示范稻蝦共生種養模式,示范面積2000畝以上,每年每畝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懷寧縣金拱鎮三子家庭農場“稻鱉共生”、懷寧縣秀山鄉幸福家庭農場的“稻鴨共生”、懷寧縣平安村實忠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蓮藕種植”、懷寧縣高河鎮操家畈上華昌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蘆筍種植”、懷寧縣高河鎮獨楓村樂一樂家庭農場的“水稻種植+蔬菜種植”等都已初步形成規模,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季青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農機全程社會化服務”、懷寧縣太極村云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糧食烘干服務”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基本形成,不僅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形勢,也推進了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懷寧農業部門正在積極推廣“稻蝦共生”、“稻鱉共生”、“稻鴨共生”等多種水稻綜合種養技術,以及“水稻種植+馬鈴薯”、“水稻種植+油菜”、“水稻種植+草莓”等水稻輪作模式,大力推廣水稻生產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水稻生產效率,發展多種經濟,推進農業不斷向立體、縱深發展,截止目前我縣“水稻種植+”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經超過3萬畝,“水稻種植+”輪作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水稻種植+”立體種養面積超過3萬畝,“水稻種植+”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12萬畝,每年可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超過14000萬元。
促進農民增收,難點在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作為水稻生產大縣,懷寧縣單季水稻近50萬畝,如何破解國家“要糧”、農民“要錢”、生態“要綠”的矛盾,實現穩糧增收的目標,水稻綜合種養找到了既保障“米袋子”又鼓起“錢袋子”的有效路子,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突破口,稻田綜合種養通過水稻栽培技術、水產養殖、經濟作物生產技術的對接和集成,做到了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是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好路子,值得大力推廣。2016年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了《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安徽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00萬畝以上,實現畝收千斤糧、畝增千元錢,年增收10億元以上;到2020年,力爭建設百畝示范點2000個、千畝示范片200個、萬畝示范區20個,核心示范基地面積30萬畝以上;省農委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糧食、漁業綠色攻關模式等重點支持范圍,重點支持示范基地建設、良種繁育、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技術研發推廣。市、縣要安排專項資金,有效整合項目資金,積極扶持稻漁綜合種養發展。”
目前“水稻種植+”模式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經過不懈努力,我縣已進入快車道,發展“水稻種植+”模式不僅政策支持,而且發展空間潛力巨大,當前要抓住發展有利時機,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繼續探索適用不同的“水稻種植+”模式,加強“水稻種植+”模式試驗示范,不斷改進技術路線,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規范稻田綜合種養發展技術標準,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水稻種植+”模式宣傳,抓實抓細規劃引領、技術集成、試點示范、品牌建設、機制創新,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規模不夠、推廣不夠、增效不夠的問題,推動全縣“水稻種植+”模式又好又快發展,帶動農民大幅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