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真
紅火蟻是一種社會性生活昆蟲,極具破壞力,危害農業生產、公共安全、公共衛生,是100種危害最為嚴重的入侵生物之一,被列為我國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
2016年3月,我縣在云霄經濟開發區發現疑似紅火蟻,經采樣送檢后確定為入侵紅火蟻,4月隨即召開全縣疫情防控會議,迅速開展全縣范圍內的疫情普查。
1.1.1 訪問調查
全縣共有9個鄉鎮1個開發區,由每個村的農技員負責,向當地的居民、農事操作人員、綠化植被維護人員等詢問有關紅火蟻發生地點、發生時間以及危害情況,并初步分析紅火蟻傳入來源及其傳播擴散情況,每個村詢問調查均超30人以上。
1.1.2 實地調查
重點對公路間、兩旁綠化帶、新建的鄉村公園、近年鋪設的草坪、綠地、村道,以及庭院附近的垃圾堆、學校等場所做實地調查,拉網式查看。每村不少于10個地塊,每點調查面積大于50平方米,調查點具有代表性,覆蓋整個村。發現疑似蟻巢時,采用適當方式進行侵擾、觀察,如有活工蟻則為活蟻巢,并進行標記。調查結束后記錄調查面積、活蟻巢數量,并用統計方法計算蟻巢密度,評定等級。
1.1.3 誘集調查
將直徑為2~3cm的火腿腸切成約1cm厚的薄片,放入廣口瓶中,并將瓶口緊貼地面,誘集紅火蟻工蟻,瓶旁插上明顯標志。誘餌放置在紅火蟻傳入的高風險區、發生區所在的村莊或社區。每個村莊或社區每種類型的場所設置3個以上誘集點,每個點隨機放置 10個以上誘餌,對條狀區域如綠化帶等則沿條狀走向一線放置,相隔10米左右。放置30分鐘后檢查、收集監測瓶中的螞蟻,進行鑒定和計數,并計算工蟻密度(頭/瓶),作為確定工蟻密度的指標。
經調查,全縣有5個鄉鎮(含開發區)發現疫情。從地域上看,5個鄉鎮既有沿海,又有內地;發生地點大部分位于公路邊的綠化帶、新建設的公園、綠化草皮、苗圃。可以推斷紅火蟻在云霄入侵方式為隨苗木和草皮運入,在入侵地種植,形成多點或是片狀的入侵源。監測點發生程度為一級、二級為主,五級重發生區位于公路邊新建的綠化小公園,調查面積為7000平方米,發生面積5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蟻巢數在10~45個,蟻巢密度為5級。
2.1.1 加強領導: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由政府牽頭,農業、林業、建設、財政、開發區、林業公安和各鄉鎮場為成員單位,成立云霄縣紅火蟻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按照“屬地管理、分組負責”和“政府負總責、部分各司其職”的要求,密切配合,統一行動,開展疫情防控的戰役。
2.1.2 加強宣傳培訓和檢疫:培訓各村農技員,盡快掌握紅火蟻監測、防治技術;通過科技三下鄉、圩日拉橫幅等各種渠道,發放宣傳單、宣傳冊,普及科學防控知識,使廣大民眾正確認識紅火蟻,提高自我防護能力以及人人齊參與防控的意識。加強檢疫、封鎖,讓民眾認識到紅火蟻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有害生物,自覺采取行動防止擴散。
2.2.1 防控藥劑
選用登記防治對象為紅火蟻的藥劑,三證齊全,并在有效期限內。選用高效、低毒、安全、引誘力強的餌劑:火蟻凈(有效成分為氟蟲腈,含量0.05%)、舒絕(有效成分為茚蟲威,含量0.1%),餌劑大小適度、較為均勻。粉劑:火蟻凈(有效成分為0.1%高效氯氰菊酯),高粘附性,且具防水性。
2.2.2 防控技術
疫區采取二階段防治法。第一階段進行全面防治,在紅火蟻高密度發生區域全面撒施毒餌,在低密度發生區域作部點狀施用。第二階段是重點防治,全面防治過后,在活蟻巢和工蟻分布地點補施滅治,采用單個蟻巢做環狀撒施粉劑處理和距蟻巢10~50cm處再普遍撒施餌劑相結合的方法。施藥時先圍繞蟻巢撒施一圈,再破壞蟻巢,等工蟻大量涌出后迅速將藥粉均勻撒施于工蟻身上。操作時認真做好防護,避免被蜇傷,且避免風力大造成農藥中毒,濕度大藥效差等情況。
2.2.3 防控效果
依據防控前后活蟻巢密度(數量)和工蟻密度調查結果,計算各自的防治效果。計算方法如下:

各疫情發生區活蟻巢防治效果89~93%,特別是云陵開發區蟻巢減退率達98%,蟻巢發生密度每百平方米低于0.1個,防治效果達96%。效果優秀。
3.1 紅火蟻本身具備超強的繁殖能力和競爭能力,入侵人為活動較少干擾程度較低的地方,加上雨水、流水等自然因素,加快其自然擴散的速度。
3.2 傳播途徑不能完全阻斷,由于城市化進程建設速度的加快,攜帶紅火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草皮、園藝植物、運輸車輛都有可能幫助紅火蟻做長距離的搬遷,加劇紅火蟻的傳播。
3.3 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紅火蟻防控工作,落實專項經費,購買社會服務,展開統防統治。建議把疫情防控當作常態工作布置,每年春、秋季節開展調查和防治,降低密度,防止疫情擴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