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音吉爾格麗
皆伐后良好的天然更新,應有足夠的種源,有適于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的林地條件和氣候條件,這3個條件其中任一條件得不到滿足,更新將遭失敗。故稱其為天然更新的三要素。因此通常采取以下保證措旋。
皆伐跡地有充分的種子來源,是保證更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皆伐跡地的天然更新最好是在伐后次年或第三年更新起來。滿意的更新,通常在伐后1~3年內,種子豐年伴隨著適合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氣象條件。過多延長更新期或較長期地間斷更新,不僅雜草、灌叢會蔓延滋長,往往形成過多“老狼木”和分布不勻的低質林分。如果上述種源不能保證伐區有足夠種子,就應在伐區上均勻地保留單株或群狀母樹。母樹選擇的條件應是:①抗風力強;②具有豐富結實能力;③干形、冠形優良,保留母樹的數量,最好通過對過去已留母樹效果的實際調查研究確定。
中國《森林采伐管理辦法》中規定,皆伐跡地依靠天然更新的,每公頃應當保留適當數量的單株母樹或母樹群。當母樹完成下種任務后,應及時伐除,越早越好。因為早伐除,幼樹受害較少,所以,保留的母樹,應視具體情況,經過一二個種子年,就將其伐去。
種子供應有了保證,但林地是否有發芽生長條件,對更新影響極大。一般森林采伐、集材后,堆積著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加上灌叢、雜草都是更新的障礙,所以及時清理顯得非常重要。清理的方法詳見第三十四章第二節采伐跡地的清理。此外,林地還覆蓋著較厚的枯枝落葉層,同樣也阻礙著更新的順利進行。據調查大興安嶺落葉松林的更新,地被物的厚度和土壤暴露的程度對更新影響非常明顯。如林地覆蓋的死地被物3~10cm厚,種子難以發芽扎根;而在公路兩側,集材道或裝車場地,凡有土壤裸露的地方,或林內發生過地表火,將地被物燒掉,都可以見到良好的更新。
促進天然更新是借助于天然種源,為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創造良好條件,所以要在更新前進行整地。但不考慮整地時間和方法,將會浪費很多人力,取得效果事倍功半。
促進更新采用整地的辦法,通常有兩種:一是人力或機械整地,二是火燒整地。
人力或機械整地可在采伐跡地上或林冠下進行:①在采伐跡地上有種源條件,在種子產量不低于中等產量年份的夏末或秋季整地;②在伐前林冠下進行整地,主要是為了獲得伐前天然更新,優點是天然種源多,幼苗免受霜害和凍拔害。林冠下的整地一般結合種子年進行采伐,或在采伐前4~5年,種子產量不低予低產量的年份進行。
火燒整地僅在采伐跡地上進行,一般結合清理跡地,火燒枝丫堆。這種辦法通常也能取得良好效果。但火燒整地如技術不當或控制不嚴,都會導致嚴重后果,必須取得經驗后,方可在生產中應用。
整地促進天然更新受種源條件、種子豐歉的限制,且更新期長,成苗在裸地上易遭自然災害和稀密不均,仍需要加強后期管理。

成熟林的林冠下,常有較多的幼樹。采伐之后保留下來的前更幼樹,由于得到充足光照,生長良好。因此保存幼樹是一項重要更新措施。尤其對日灼、霜害、風害抵抗力弱的
樹種,皆伐以后依靠天然更新較困難,這項措施更顯得重要。對于抵抗力強的陽性樹種,保留下來可提前郁閉成林。不僅可保證天然更新獲得成功,而且可以大大縮短森林培育期。據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調查規劃大隊在呼瑪河林區調查,80%以上的落葉松林中,針葉幼樹的頻度多在60%以上,每公頃1~5萬株不等。由于落葉松和樟子松都是喜光樹種,皆伐后幼樹得到解放,生長加快,平均年生產量比林冠下提高2~4倍。大興安峻地區把這種一皆伐上層林木,而保留前更幼樹獲得更新的辦法,稱為“保幼皆伐法”。